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述评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军事历史》 作者:陈光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白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保卫起义成果的阳夏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劣抗优的成功战例。  

  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索。1911年9月,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形势的影响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协商,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在武昌举行起义,并建立了起义指挥机关,确定了指挥人选。当时武昌城内盛传革命党人要在中秋节杀鞑子”,清朝湖广总督瑞潋也收到了清廷的警电,中秋节加强了戒备。由于准备不足,起义时间后推至10月1 1日。但是,10月9日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使局势风云突变,共进会领导人、起义参谋长孙武等人在汉口俄国租界内的机关里制造炸弹时,不慎起火,孙武受伤,立即被人抬到医院救治。俄国巡捕闻声赶来搜索,将抓到的来不及转移的革命者及搜查到的炸弹和超义旗帜、符号、文告、名册等转交清朝官方,致使起义计划暴露。在武昌的起义领导人得到消息后,眼看起义计划将毁于一旦,革命党人危在旦夕,于是临时决定当日半夜以南湖炮队党人的炮声为号,全城举行起义。但是由于武昌城戒严,城内外交通中断,起义的命令没有传到南湖炮队,起义的号炮没有打响,而官方的军警却如狼似虎地踢开了武昌小朝街起义机关的大门,在此处的许多革命者被捕,少数人逃走。10月10日早晨,起义骨干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官方杀害。瑞徵在破状起义机关、杀害起义骨干、捕获近百党人后,一面电奏清廷报捷,一面下令:封闭新军营门,不准士兵出入,收缴士兵手中的子弹,并根据名单到处搜捕起义分子,扬言要把革命党人斩草除根。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革命分子人人白危,与党人相近的士兵也惴惴不安,大家感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斗争,死里求生。   

  (二)打响第一枪,攻占军械库。当时清军在湖北的军队主要有新军第八镇(相当于师)和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相当于旅,总人数约为1.8万人。这时有一部分兵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军起义,又有一部分驻在本省各县和汉口、汉阳等地,在武昌的兵力有14个营,约7000多人,分驻在城内外。  

  10月10曰晚的武昌城,夜幕低垂,行人稀少,一队队步兵、骑兵在街上巡逻。当晚8时许,武昌紫阳湖畔的清军第8镇所属工程第8营40多名士兵首先行动,他们以该营革命党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为首,夺取了营房里的弹药,击毙了前来阻止的军官,冲向附近设有军械库的楚望台。与此同时,驻武昌城外塘角的混成协辎重队也纵火起事。楚望台军械库存有大量枪炮弹药,仅步枪就有数万支,是重要军事目标。此前几天瑞徵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军政要员认为:如果军械库被党人夺得,后果不堪设想,会上对加强军械库的防卫作了新的部署。瑞徵接到士兵起事和军械库告急的报告后,即命各级军官制止内部响应,并命要员分派军警沿途设防。第8镇统制张彪和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率马步三队前往军械库增援。由于士兵多存观望,且有倒戈倾向,命令难以施楚望台时,驻防楚望台的工程营左队士兵起而响应起义,反动军官逃走了,起义士兵300多人占领了军械库。由于熊秉坤指挥大部队颇感困难,他根据多数起义士兵的意见,请来本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的吴兆麟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吴命令一部分兵力警戒附近驻扎的与革命为敌的部队,同时派人同武昌城内外其他有革命力量的部队联系,附近部队有很多人响应,陆续集中到楚望台,南湖炮队的士兵还拖来几门大炮进城参加起义。吴兆麟、熊秉坤和蔡济民等起义骨干认为,不能单纯防守楚望台,应立即趁夜间攻占总督署和第8镇司令部。于是,起义士兵在军械库领足了子弹,按命令开始了行动。 

  (三)直捣湖北军政首脑机关。按照吴兆麟的部署,当夜11点钟左右,起义炮兵在蛇山、中和门等处构筑炮兵阵地,步兵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发起进攻,由于敌情不明,炮兵尚未作好发射准备,进攻受阻。这时又有许多士兵前来参加起义队伍,深夜,吴兆麟再次组织进攻。步兵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号,炮火击中督署。防守督署的特别警察队一百多人进行了顽抗,但抵挡不住众多起义者的攻击,瑞徵从后院破墙而逃,上了长江上的一艘兵轮。与督署相邻的清军第8镇司令部继续顽抗,超义者经过三次进攻,终于在天明前占领督署、藩台衙门和第8镇司令部,张彪带领两个营逃往汉口。瑞徵急调兵轮、鱼雷艇和水师炮船堵截长江江面,阻止起义军渡江向汉口和汉阳扩展。夜战中,起义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武昌新军各标(相当于团)、各营更多士兵和军事学堂的学生参加起义队伍,到天明时,基本控制了武昌城区。天明后,一些夜间没有参加行动的士兵,包括此前参加了革命组织和没有参加革命组织的,多数都加入起义军行列,起义队伍已扩大到数千人。十八星旗在武昌城头飘扬,标志着起义成功。  

  瑞徵在兵轮上致电北京内阁总理大臣称:10月10日晚,匪党何止四五千人,其党极众,其势极猛;我军仅特别警察队和巡防队共数百人;夜战中我军死数十人,伤者甚众,匪亦死伤相当;匪首系何姓名,事出仓卒,无从辨悉。这些清末的档案资料从侧面记录了起义之夜的战斗情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