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和阳夏战役述评(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军事历史》 作者:陈光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

  (三)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好,目标选得好。起义开始时间选定在晚上8点钟左右,夜间突然发动,官方难以摸清情况,便于起义者隐蔽串联。起义开始后,第一个攻击点选在楚望台,这里有湖北最大的军械库,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而且附近驻军中革命党人较多,是最好的兵力集中地区。第二个攻目标选在总督署和第8镇司令部,这两处相距很近,是湖北军政首脑机关,平时有兵防守,但兵不多。起义军由于集中全力,步炮配合,一夜激战,夺占了这些重要机关,奠走了胜利的基础。虽然起义前来不及规定全城起义行动信号,但是当数百名士兵占领楚望台后,吴兆麟及时指派人员与城内外有革命分子的部队联系,集中了参加夜战的足够力量,保证了起义胜利。 

  (四)起义后采取的政策、制度争取了民心。起义成功后,旧衙门统统倒台,群众拍手称快;新政权迅速诞生,人民众望所归。革命党人于起义次日在武昌街头闹市贴出安民告示,宣传起义目的和政策,群众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感到大快人心。湖北军政府及时公布了印华民国鄂州法约》,规定权力属于人民;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发出剪发放足告示,剪掉男人头上的长辫子,女人不要缠足;废除苛捐杂税;军官和政府工作人员一律每人每月只拿20元车马费,士兵每人每月10元;社会上有了讲平等的空气,不许唤“老爷”、“大人”。起义部队纪律严明,规定军队不抢劫财物,不奸淫妇女,不骚扰居民,不捣毁教堂,不妄杀满人,不在城内无端放炮。这些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起义后的第三天军政府决定征兵扩军时,武汉城乡报名参军的人极为踊跃,不到五天就招收了两万多人。汉阳兵工厂的工人照常开工,加紧生产枪械供应民军。武汉市场照常开业,各商会积极活动,为军政府筹集经费。医护人员、长江船工、人力三轮车工人都全力支援前线。当民军在刘家庙地区作战时,附近工人、农民主动支援部队行动;初战告捷后,汉口群众和商人箪食壶浆,到前线劳军。  

  (五)起义骨干在紧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起义成功之初除旧布新之时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10月11日,起义虽己取得胜利,但长江上还有清朝兵舰,汉口尚有张彪残部,武昌城内也潜伏着反革命兵力,许多人担心清军将会重兵进剿,唯恐大祸临头,对起义军犹豫观望,连新推举的都督黎元洪都不愿就职。在复杂紧急的情况下,掌握实权的起义骨干组织肃残敌、张布告、传檄文、征新兵、发照会,办成了许多至关重要的大事;及时对分布在武昌的反革命武装实行了镇压,并在13日组织炮兵对长江上的清军军舰进行炮击,迫使其远远撤离。同时决定扩军,成立步兵五个协,并编成马队一标、炮队两标,工程队、辎重队、军乐队各一个营,组织部队日夜进行战前练兵,准备迎击来袭清军。二是在阳夏之战的危急时刻,总是起义骨干冲锋在前;在部队有溃散苗头时,总是起义骨干的战场宣传稳定军心。三是在清军攻占汉阳、威胁武昌时,黎元洪乘坐小轿到了距离武昌90里的葛店,而起义骨干坚守武昌,处理军政大事,保证军政府在危急中正常工作,使局势转危为安。 

  (六)加强舆论宣传,及时对外联系,使全国到处举起义旗。湖北军政府及时向海内外发布各种文告,揭露清政府腐败,宣传起义意义,号召各省起义,把战场由武汉扩展到全国。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各省革命党人。武汉吸引了清军主力,为各省组织起义争取了时间,减轻了压力。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同日起义宣布独立,湖南还向湖北派出数千人的援军。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民军与清军在武汉酣战时,全国又有十几个省相继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多数省份是传檄而定,就是在清廷统治基础较好的东北和直隶省、河南省,也酝酿着革命斗筝。各省行动迫使清朝政府处处招架,动摇了在武汉继续用兵的决心。

  (七)处理好外国租界问题。当时,英、法、德、俄、日五国在汉口有租界和领事馆,起义之初,帝国主义各国对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他们的十几艘军舰在武汉江面上,日夜升火待命,威胁起义部队;京汉铁路上法国工程师命令将所有机车和车厢调往北方,防止落入起义军之手;帝国主义还从财政上支持清廷。起义军为了集中兵力抗击将要进剿的清军,以鄂军政府名义照会汉口各国领事,承诺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请他们实行中立。各国领事通过一周观察分析,看到起义军军纪严明,军政府深得民心,加上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0月17日全部宣布中立。整个阳夏之战中,外国没有直接出兵干预。 

  当然,在阳夏之战中,民军在军事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强敌面前,民军没有很好地发挥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人民支援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积极防御较少,勇猛进攻较多;智胜较少,硬拼较多。在汉口、汉阳郊外和城区与敌人拚兵力、拚火力,逐点争夺,浴血奋战。形成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缺乏运筹帷幄的最高指挥者和精明强干的前线指挥官,部队不能很好配合,士兵来不及完成最基本的军政训练内容。黄兴在向湖北军政府报告汉隅失陷的原因时讲了三点:一在长官不用命,二在军队无教育,三在缺少机关枪,这是他在指挥汉阳保卫战中的深切体会。客观地看,由于起义后情况复杂,时间紧迫,军事上的这些失误是瑕不掩瑜,有些是在所难免。40多天激战和近一个月的谈判交锋过去了,武昌起义军军旗不倒,湖北军政府依然屹立,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揭竿而起,而敌人只得主动上门寻求停战谈判,直至清帝被迫退位。 

  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同进,武昌起义和阳夏之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她的精神光照千秋,鼓舞后人不断开拓奋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