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张謇(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进入高涨的一年,同时也是清政府开始伪装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认真发起立宪运动的一年。 ,辛

  清廷继续倒行逆施,于宣统三年(1911)四月组成所谓“皇族内阁”,实际上是进一步实行集权专制,同时又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为之哗然,立宪派与清廷对立达到极其尖锐程度,不少人已倾向于挺而走险,另作他图。张謇虽然也感到清政府“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但仍然没有放弃劝说清廷回心转意的幻想。因此,他到上海邀集汤寿潜、赵凤昌、沈曾植等联名向载沣上书,劝他“危途知返”,改组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指袁世凯)。”不久,他又代表沪、津、粤、汉四地商会进京,与美国达赉财团商谈合办中美银行与太平洋航业公司问题,并借此机会对清廷作“最后之忠告”。

  四月二十七日,张謇偕江谦、孟森等从上海乘轮船溯江而上。他们在武汉停留了九天,由于瑞□的有力支持,用闪电般的手法以大维公司名义取得了湖北纱、布、麻、丝四厂的承租权。五月十一日,张謇于北上途中特地下车看望蛰居彰德的袁世凯,两人“道故论时”,对政局显然有所计议。据当事人回忆,张謇回车时含笑说:“慰廷毕竟不错,不枉老夫此行也。”(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80—182页。)五月十二日抵京,受到载泽、端方等人的热烈欢迎,并被特意安排在翁同和故居住宿。十七日载沣召见,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张謇则建议清廷注重民生,实行宪政,政府承担川路亏空,并全部收购商股以平息保路风潮等。随后又曾分别与奕□、载泽、盛宣怀等有所磋商。张謇在北京奔走近两个月,并未获致任何具体结果,但载沣等这种“求贤若渴”的姿态却赢得了他的知遇之感。他除派雷奋作为代表参加直省谘议局联合会外,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该会活动。

  六月回到上海,仍集注精力筹议中美合资兴办实业事宜。当四川保路风潮已经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全国革命大风暴即将狂飙突起的时候,他还和赵凤昌认真起草《报美团(指东方商团)书》,准备组织代表团到美国“报聘”。

  为了庆祝大维纱厂正式开工,张謇于八月十三日又赶到武昌。十六日大维纱厂、布厂同时开工,紧接着便是频繁的宴会,以欢庆他的经济势力伸入到华中地区的中心。丰厚的利润几乎使他陶醉忘忧。直到十八日,也就是汉口宝善里革命党总机关被破获的那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举行的午宴,甚至还派专人护送孔雀、锦鸡各一对给通州博物苑。晚间又和湖广总督瑞□畅谈到深夜。十九日(阳历10月10日)上午过江在汉口等船,晚八时登轮返沪。船开动时已发现长江对岸起火,“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上烛天也。”(《自订年谱》辛亥八月。)张謇最为害怕的景象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辛亥武昌首义的烽火。

  十九日深夜船到安庆。他本来是应邀前来和安徽巡抚朱家宝商谈导淮问题的,可是革命的步伐究竟要快得多,当地新军已在酝酿起义,还有什么导淮可言呢?二十日,他连夜挤进塞满人群的江轮,第二天赶回南京。他先后劝说江宁将军铁良、两江总督张人骏出兵镇压湖北革命运动。铁、张自顾不暇,无以为应。他又赶到苏州,连夜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建议立即解散皇族内阁,组织责任内阁,严惩“酿乱首祸之人”(指盛宣怀等),“然后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与天下更始。”(《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但是,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各省区的纷纷独立,终于使张謇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清朝已如“绝弦不能调,死灰不能□。”他重新判断时局,认为武力镇压已无前途,决定放弃君宪,转向共和,从“和平光复”中另谋出路。上海、浙江光复后,他即支持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九月十八日,通州也宣告独立,“地方秩序如常”,大生资本集团毫无损失,张謇的哥哥张□且出任总司令。在此前后,他还打电报给已经奉命进攻湖北民军的袁世凯,劝他认清国内“大多数趋于共和”的严酷现实,应赶紧前往北京,防止皇室逃亡,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并分别写信给铁良和张人骏,劝他们断然放弃武装反抗。

  九月二十日,他暗自算了一笔帐:“计自八月十九日至今三十二日,独立之省已十有四,何其速耶!”(《张謇未刊函电》。)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省独立,这更坚定了他附和共和的决心。十日一日,他当选为由谘议局改组的江苏临时议会议长。十月中旬赴沪,与章太炎、宋教仁、黄兴、于右任等晤谈。二十四日终于将作为清朝臣仆标志的辫子剪掉寄回家中,并且在日记上注明:“此亦一生之大纪念日也。”他拒绝接受清廷授以农工商大臣、东南宣慰使的任命,说是眼见大势已去“尚有何情可慰?尚有何辞可宣?”公开表明了对清王朝的决绝。他接受了江苏军政府两淮盐政总理的委任,但这并非是真心实意支持革命。因为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欲江宁之回复秩序,须设置民事(指政府);欲设置民事,须客军(指各地民军)出发;欲客军出发,须财政先得数十万。财政之大者在盐,为乡里计,不得不为任盐事。”(《张謇日记》辛亥九月二十日。)总之,他是希望清朝和革命同时结束,由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恢复秩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