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青年学意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作者:高飞 查看:
中国青年是社会趋新的中坚力量。在革命党人看来,中国社会分为上、中、下三层,即官绅、知识分子、普通国民。上层已经腐败,普通国民则愚昧无知。因此,启蒙去腐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来完成。而由于特具的与生俱来的趋新性,特别是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决定了青年正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青年是革命的先锋力量。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来看,“德之倡统一也以学生,俄之除奸卢也以学生,澳大利亚之逐梅特涅也以学生,意大利之御法师也以学生。日本维新之初,亦有西乡之鹿儿岛学校,板垣之士佐同志社奔走扬榷其间。”因此,“国之脱荒暴于文明,奠屯艰于盘石者,靡不有学生。”从革命性质观照,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或近代民众反帝斗争,只有民主和科学培养起来的一代新人才能掌握方向与性质,不仅以武力反对腐朽清王朝,而且以文明民主反对愚昧专制。青年学生则符合这一要求,青年具有天然的反抗性和对民主的强烈追求,其所掌握的近代知识和价值取向又常常产生对专制统治的憎恨,这就使他们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先驱力量,学堂可以成为“革命胚胎之地”。从革命战略来看,革命党在国内选作发动对象的主要是新军、学生和会党。但是,他们又看到:会党拥有武装和一定的组织,是现成的行动力量,但却缺乏进步宗旨和近代意识,成分复杂,破坏有余,建设不足。新军虽然强大,然倾向不一,具有较大的危险性。而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革命宗旨;革命党人又与学生在年龄、能力、智力、经历、学历上具有一致性,易于沟通感情;且学生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既广且密,又有学校为合法掩护,使于组织联络,聚集力量。这都决定了各革命团体视学生为先锋,认为革命“若去学生则事不成”。革命党人对青年社会作用作如此的确认,表明社会至少有一部分人已正视青年的社会存在。同时,由于革命党人“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从而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震动,各阶层也逐渐侧目于近代青年这个迅速崛起的精灵。不但进步人士称青年为“国民表率”,即使封建势力,面对汹涌而至的青年运动,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慌:“宁知学堂之害,于今为烈,试问今日革命巨子,何一非学生造成。”特别是徐锡麟案后,清廷上下风声鹤唳,恐惧之下,有人扬言“多一学堂适多一股乱天下之人才”,“消除革命之惟一办法”,就是“废学堂、复科举”。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初期,正是青年特殊化局面土崩瓦解、青年普遍化趋势真正形成时期。作为一个主要动力源,辛亥革命功不可没。但时代和阶级局限决定了革命派不可能使青年普遍化成为现实。
首先,革命派掌握政权的短暂性使青年期普及成为空话。青年期普及说到底归因于大工业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的广泛动员,因此,政权力量的杠杆作用不可移易。在该时期,生产力发展式微,教育扩张的内动力不足,而革命派掌握政权的时间极短暂,没有条件去全力推动教育普及,这就决定了青年期普及只是神话。
其二,革命派国民教育实践的不完整性制约青年身心的完善,青年自觉自立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理沦形态看、革命党人的国民教育理论已初具规模,但南于政权的迅速易手,他们不可能把其理论完全付诸实践。所以,其国民教育思想和实践对青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反清阶段。而在该阶段,革命党人对青年国民意识的培育主要以灌输民主理念、革命思想为核心,以典型示范,社会传导等非正统教育为手段。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但从青年生成角度看,它又必然会制约青年知识结构的完整。
其三,革命派对青年社会存在的认识缺乏理性体察。对青年社会存在的确认是革命党人在革命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主要以革命需要为评价坐标,所以,其评价虽然感性而直接,但毕竟缺乏理性的分析。同时,由于青年行动的单一性,也客观上使革命党人难以对之作出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