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青年学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作者:高飞 查看:
青年既是自然概念,又是社会概念。从自然的角度看,青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社会角度观照,青年形成则经历了萌芽、特殊化、普遍化三个阶段。所谓青年现象的普遍化,是指青年期已经在广大的未成年人身上体现。其内涵有三,其一,相对稳定的青年期成为全社会普遍的现象;其二,青年已具有明确的自觉、自立意识。其三,社会普遍承认青年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青年普遍化以国民教育的普及为前提。国民教育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使之找到各自最佳的社会位置,并培养其社会主体意识和国民性。在中国,国民教育经历了一个特别漫长的动态过程,它横跨中国教育近代化与现代化两大时期,因此,中国青年普遍化也必然包含趋势与实现的过程——近代教育决定青年普遍化趋势的产生与加强,现代教育导致青年普遍化的实现。正基于此,辛亥革命的青年学意义凸现:首先,革命派力促教育普及,使近代学校大量增加,为青年期现象的猛烈扩散打下基础。其次,他们以民主启蒙、革命整合、制度保障等国民教育形式催生了青年的自觉自立意识;再次,率先承认青年的独立存在,带动其他社会评价系统正视青年现象。所以,辛亥革命时期,是青年特殊化局面开始崩溃,青年普遍化趋势发生并强化时期。
力促教育普及,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内容。临时政府成立前,革命党人主要以民间形式,借清廷“新政”之机推动兴掌。其手段主要有三:直接兴办革命学堂:促使教育权下放;鼓吹兴办女学。革命党人的努力,间接或直接地引发中国历史上两次学校扩张高潮。在此基础上,青年期猛烈扩散:
1901-1909年,是青年期现象在历史上第一次急剧扩大时期。各级各类学堂遍布全国,以几何级数猛增。据《宣统元年份教育统计图表》统计:1904年为4222所,1905年为8 277所,1909年则达到52 348所,这些学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基于此,学生人数急剧增多:1902年,学生总数为6 912人,1905年就增加到258 876人,到1909年,则达到1 638 884人。学生数的增多,标志着青年期现象的扩大。显然,该时期青年期现象扩大的主因是清廷“新政”。但我们不能因此轻视革命党人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兴办了学堂,使一些未成年人因此实现了青年期。更主要的是:其一,促使青年期向乡村平民身上弥散。在革命派和其他进步力量的大力推动下,教育权下移,使地方乡绅办学积极性大增,从而在一方面促使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04年以前,官办学堂占绝对优势,共有3 605所,占学堂总数的85%。从1905年开始,公私立学堂一跃而上,特别是公立学堂,一般占总数的2/3,个别地方私立学堂取得优势。公私立学堂的增多,学堂的深入乡镇,既有利于革命派控制学堂,也客观上为平民子弟入学创造条件。其二,推动青年期现象在更多的未成年女子身上体现。缘于革命派领导的兴女学风潮鼓动,未成年女子踊跃入学。1909年,全国已有在校女生78 376人。
如果说,在推动1901—1909年青年期现象扩散的诸多因素中,革命派只起了偏师配角作用,那么,临时政府成立后所颁布的,体现革命派教育普及思想的种种法令、制度的出台,则直接引发了又一次青年期现象扩散高潮。在此期间,青年数量在高基数上再次急速增加。1912年,全国学校猛增至 933 387人,毕业生数达173 207人,1913年,全国学校又增至108 448所,学生3 643 206人,毕业生则为232 227人。如果从时间较长一点来看,从1907年到1915年,不到1O年,学校增加了91 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 269 268人。同时,未成年女子和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现象大为增多。1912年,全国共兴办女子中学堂105所,在校女中学生10 066人,1913年,女子中学为131所,女生数为11 068人。到1916年,全国女学生数为180 949人,为1909年女生数的2.3倍。云南、甘肃、贵州等边远少数民族省份的学校、学生数也有显著增加。以中学为例,1909年,云南有中学7所,学生416人,贵州为4所,445人,而1912年,云南为29所,4 523人,贵州为11所,1 236人。数量虽然偏少,增长率却极惊人。由此可见,在革命派的作用下,青年期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急剧扩大,而且日益向边远地区、未成年女子身上弥散。青年期仅仅在统治阶级未成年男子身上体现的青年特殊化局面终于开始崩溃。
国民教育,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推翻满清政府的过程中,革命党人采取典型示范、舆论传导等特殊的社会教育形式向青年灌输国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革命性,达到打破专才教育,把学校这个清廷培养专制人才的训练场变成其走向灭亡的坟场之目的。
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和自立意识。革命党人凭借学堂、讲坛和各种舆论工具,向学生传导国民意识和自立意识。仅以蔡元培等初起革命党人举办的爱国学社规章为例,教育宗旨:“师松下讲社、西乡氏鹿儿私学之意,重精神教育。而授各科学,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