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6)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高校本科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探讨和完善的环节。尤其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更是缺乏具体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主要

  经过三次讨论,我们注意到通过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型课堂的讨论,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学习积极性变强。一开始学生很少与教师交流。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学生们不但主动询问教师学习问题,还在讨论过程中,提出如何改善讨论的建议,可见其参与主动性在提高。

  其次,表达概括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提高显著。经过几次课堂讨论,学生的自信开始增强,敢于在课堂上提问与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概括观点,分析判断视角也变得多元深刻。通过课前讨论准备的网络交流,学生们自己知道在哪、如何检索相关文献,并开始自己撰写小论文。

  再次,专业认同感增强。历史系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容易受到非专业研究观点影响,喜欢接受新鲜的观点而没有注意史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可以从讨论中发现,学生们从一开始空谈理论观点变成思考严谨以文献资料为观点基础的治学倾向。复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而且初步掌握了如何回答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增强,实际也就意味着学生的研究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

  最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门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许多过去未知的近代历史知识,对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也有所了解。例如,有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写到:“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错误或者是片面的观点得到改正和填补;很多过去在一个模式下套出来的相当肯定的东西,现在也都打下了一个个问号,真正开始了对这些问题的全面的思考,有的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很多以前没有涉及的东西,现在也都有所了解,实在是受益匪浅。”

  当然,本课程的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注意到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升了自己能力,但相应地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在这方面有所顾虑。对于一门选修课程来说,其激励机制本身不足以消除学生这种顾虑。可能还需要通过整个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朱英,男,1956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李里,男,1982年生,广西南宁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