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这次讨论体现了前期对学生训练的成果,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得以提高,在时间上把握得较好,使得这次讨论发言人数达到历次最高。
此外,学生们在这次讨论中也能自己提升争议性问题,形成两个争论焦点:
(1)对孙中山、蒋介石的历史评价问题
通过阅读该书,同学们认为对孙中山与蒋介石的评价不能像过去一样过于抬高孙中山与贬低蒋介石,应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和重审其功过。几位同学围绕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与国民党改组为例,认为孙中山通过个人权威排挤老党员,把人分成“先知先觉”、“后知后觉”类型,造成其个人权威过大,凌驾于组织;并认为这是孙中山没有摆脱传统中国政治思维方式的表现。还有的同学指出,孙中山对联俄联共政策是有偏向的。他偏于联合有实力的苏俄,这是平等的联合;但要求中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不平等的合作,更多是“容共”而不是“联共”。针对这样的评价,也有同学表示不能矫枉过正。他们认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要加强自身权威,是因为国民党需要一个凝聚力,他的权威不是军阀政客的独裁,而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必要手段。关于“先知先觉”,“后知后觉”的分类,从增强凝聚力来看也有其合理性。他们认为孙中山始终是中国的伟大人物,值得充分肯定。
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认为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转变有一个过程,应从历史角度看待。而且蒋介石无论如何在抗日战争的某些表现和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有同学指出蒋介石是实用主义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蒋介石比较合适。
(2)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同学们认为不能像过去一样只从国民党身上找原因。一些同学引用杨奎松教授的文章,指出中共无法控制发展迅猛的工农运动,是导致武汉国民政府中左派恐惧的原因之一。还有的同学从联合的组合与动机分析,认为这样的联合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因为两党的动机不一样,国民党要实现民族全民统一,中共追求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这很难协调。加上中共是在国民党内活动,必然造成国民党的恐惧。也有的同学认为国共合作失败与共产国际摇摆不定的政策有关。共产国际一方面提供枪炮给国民党,另一方面要求中共发展工农武装,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最后,通过讨论,大家认为今天的国共关系史不能再以一党一派的角度来看,应该从民族角度来分析,还原历史。对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历史地位都应该重新加以审视。
与前两次讨论比较而言,这次我们严格做到了控制发言时间,同学们的发言也比较扼要突出重点,这是一个突出的进步。此外,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相关知识也能够旁征博引,分析上有逻辑性,不像以前就事论事。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最后还可以自己提升问题,从具体的国共历史上升到如何重新认识这段历史,以及放眼现在的高度。
三、利用网络使课堂讨论得以延续
由于课堂讨论的次数有限,加上课堂上的时间限制,因此在每次课堂讨论之后,我们还将讨论中争论较多的问题,放到本课程的网络论坛上,让同学们接着进行讨论,为那些在课堂上来不及发言的学生提供机会,也使课堂讨论能够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