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2009 年第18 期 作者:朱英 李里 查看:
研讨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研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研讨式课程最初始于德国,至20世纪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成熟的教学方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进教育改革,研讨式教学的应用也成为改革内容之一。此后,各高校的许多学科都进行了相应试,并取得了一定经验。而在高校本科的历史学教学中,研讨式教学的开展尚属初创阶段。虽然各大高校历史系都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更多的本科历史教学,还是被束缚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德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上。虽然不少教学工作者都指出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避免“填鸭式”教育,但究竟如何将研讨式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并推广至广大高校本科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探讨和完善的环节。尤其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更是缺乏具体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型课程———“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的三次课堂讨论,具体分析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主题讨论,并尝试提出具体的操作框架,为中国近代史研讨式教学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促进研究型教学在实施方面的深入探索。
近代中国(1840—1949年)虽然为时不长,但却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涉面之广,影响之深,程度之剧,都是前所罕见的。李鸿章就曾经称之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可以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包罗万象异常复杂的历史时期。如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科研能力,学会使用多元视角分析中国近代历史,是研究型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一直是我国历史学研究的热门,近年来更是成果迭出。与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相比,中国近代史的高校教材基本作于十几年前,在一些教学内容上不能与前沿成果衔接。“中国近代史专题”是华中师范大学开展研究型教学试点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面向历史学专业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学生共40名左右,以历史学“基地班”学生为主,配备研究生助教与课代表各一名。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阅读和讨论近十余年来近代史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新成果,与以往教科书历史知识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该课程教师的讲授课至多只占二分之一的时间,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更多的是以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回答,以及课堂内外的讨论为主。可以说,传统的讲授法只是占据辅助地位,课堂内外的讨论在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教师的组织、安排、点评,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的目的。
2.选取重点内容。本课程并不是“中国近代通史”,无需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若干重点问题,通过讨论相关的代表作,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进行对比科研。根据教学目的,我们确定三次讨论课的讨论对象分别为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朱英教授的《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以及杨奎松教授的《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三部学术专著。之所以选择这三本著作,是因为:首先,它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科书内容的观点,具有争议性,适合引发学生思考;其次,这三部著作都以史料丰富扎实、提出新见解为特征,学生们在阅读与思考的时候可以学习这种史学研究路径,了解科研方法;最后,三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练达,适合阅读。此外,这三本书分别是研究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与国共关系等贯穿中国近代史三个重要课题的代表作。通过探讨三本书,也是对这三个重要课题的探讨。依次讨论下来,也能由点及线地发现中国近代史的新线索。
3.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该课程并不是强调学生要从中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希望通过学生从中提升文献检索能力、发言概括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课堂讨论表现,以此作为平时成绩。在最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也较大,因此学生在三次讨论中能力提升与否,是我们评判分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