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概念的对话(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

  樊:记得您在《中华文化史》中谈到:“范畴是思维的纽结,思维通过范畴才能形成网络。”术语也可以说是组成一个特定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纽结。

  冯:对。这方面思考,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至今恰好20年。一种学术体系的发展,通过相关术语才得以界定。厘清相关的基本概念,学术研究方可登堂入室。

  樊:在《“封建”考论》一书中,您认为人们惯用的“封建”之义,“名实错置,形义脱节”,既与中国古典中的“封(土)建(国)”本义不合,与秦汉之后中国社会的实态颇有出入,也与西欧的Feudalism之义相悖;同时又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

  冯:诚然如此。

  樊: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这一划分、提法,随处可见。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冯:就中国而言,“封建”的泛化与滥用始于五四时期,陈独秀1915年在《敬告青年》中把现实中国的一切落后、反动现象归之为“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氏高张“反封建”旗帜,是忽略了中国与西欧、日本历史的重大差异。西欧、日本的前近代是封建社会,故其近代化运动理当“反封建”(如日本明治维新的“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都是反封建),而中国的前近代是宗法专制社会,反宗法、反专制才是题中之义,“反封建”则文不对题。所以孙中山历来不提“反封建”,而把民权革命的任务定位在“反专制”。

  樊:泛化封建观的形成与1929~1933年进行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有何关系?

  冯:社会史论战双方都不同程度地信奉历史单线进化论,不同程度地忽视中国历史与西欧历史的差异,把中国的中古时代(秦至清)与西欧中世纪相对应———西欧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秦至清也必须是封建社会。钱穆曾说过,“中国已往社会,亦尽可非封建,非工商,而自成一格。何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方学者此等分类之外?”

  樊:许多人把泛化封建观视作“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果真如此吗?

  冯:并非如此。马克思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他在晚年尤其用力于非欧地区历史的多样性发展的研究。马克思坚决反对以西欧历史模式套用亚、非、拉地区。他在评论俄国学者柯瓦列夫斯基论印度社会的著作时明确指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马克思认为,穆斯林统治时期的印度(11~17世纪)不是封建社会。马克思从未把中国秦以后称之封建社会,而称之“东方专制社会”。根据马克思关于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社会的论证逻辑,中国的秦至清的非封建性更为突出,绝不能归为封建社会。

  樊:在《“封建”考论》一书中,您由词义之“考”,导历史学之“论”,有力地论证了概念滥用的弊害。那么,您认为秦至清宜以怎样的名号取代“封建社会”呢?

  冯:从制度层面而论,秦至清有三种要素延绵生发,于起伏跌宕中一以贯之,这便是:社会制度上的宗法制(较西周宗法制有所变态)、经济制度上的地主制(土地可以买卖)、政治制度上的专制君主制(官僚政治),故可将秦至清称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如果要用一更简练的提法,“皇权社会”可以考虑。以上名目均不甚理想,却大体符合历史实际,比以“封建社会”命名秦至清的社会形态较为合适。

  樊:如果将“封建社会”在中国大陆的广泛使用,自上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开始算起,迄今已有将近80年的光景。时光荏苒,这个语词在中国大陆,可谓根深蒂固。如今,您起而论难,是否觉得此一正名之役,绝非易事呢?

  冯:诚然如此,我深知正名之难。但是,术语,尤其是中坚术语,作为思维的纽结,至关重要,牵涉到学科的健康发展,以“封建”而论,若名相紊乱,一部中国历史的宏大述事便自乱阵脚,习史者有义务起而厘清,故愿步先哲、时贤后尘,知难而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