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概念的对话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

  樊良树(博士,就职于中共中央党校,以下简称“樊”):章士钊在其《逻辑指要》中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盖善事贵夫利器,善思贵夫切言,言之不切,思于何有?”对于生命体而言,信息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是维持生命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名实不符,相距甚远,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冯天瑜(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以下简称“冯”)名实不符:,名实紊乱,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用名之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谓“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概念混乱必然导致思维混乱,故章士钊说:“思何由而正乎?曰:于名实正之。”

  樊:我们现在提到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大都称之“封建”,人人矢口而出,家家振笔以书,但对何谓“封建”并未深究。有时读古文,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发现所论“封建”另有含意。再读欧洲历史书,人家中世纪的“封建”也与我国秦以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相径庭。可见,时下国内通用的“封建”一词颇为可疑,当代学者不知是否就此提出过质疑?

  冯:对于“封建”被滥用,许多当代学者有所质疑。钱穆、梁漱溟、费孝通、雷海宗等都有言论在先。侯外庐在论及“封建”一词的滥用时,甚至做过“语乱天下”这样严厉的批评。总之,概念使用,尤其是中坚术语的使用,对于学科的健康发展至关紧要。

  樊:您刚才谈到了中坚术语。如果对近现代中国的一些概念进行挑选,哪些关键词可入先生的法眼呢?

  冯:19世纪中叶以降,中国文化进入近代转型期,概念的古今演绎、中外对接尤为频繁,形成各类新词,其中有些可谓关键词。就我个人而言,较为注重封建、革命、人民、民主、科学这五个关键词。

  樊:记得先生在《新语探源———中西日互动及近代学术术语的生成》一书中,曾用力考察过“革命”一词的古今演绎———从中国古典的“汤武革命”义,直至梁启超、佛学大师太虚、孙中山、邹容、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革命”义,一路考来。

  冯:对,“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樊:《新语探源》之后,《“封建”考论》书成。您为何如此注目于“封建”概念的辨析?

  冯:这一来是因为,“封建”是中国历史宏大述事中的一个关键词,对于历史分期研究、社会形态研究都具有战略意义;二来是因为围绕“封建”,歧义甚多,由概念泛化导致的滥用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