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概念的对话(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封建”一词的泛化使用,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一件事物,无论好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代表落后、腐朽。封建习俗、封

  樊:纵观20世纪,“封建”一词被污名化,俯拾即是。无论人与事,不管好与坏,只要扣上一顶封建帽子,即意味落后、腐朽,如“封建专制”“封建官僚”“封建头脑”“封建婚姻”“封建习俗”“封建迷信”等等。“传统中国”几乎等于“封建中国”。这些认识,从概念考析角度看,有什么问题呢?

  冯:“封建”本义是指“封土建国”,是指一种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其特征是贵族政治、领主经济。中国的西周时期,此制最为完备。东周时期,封建制渐趋解体。秦汉以后,虽保留了若干封建遗俗(如封王赐爵),但基本政制已由“封建”变为“郡县”,社会制度的主流是官僚政治、地主经济,社会形态是“非封建”的。故将秦至清贴上“封建”标签,脱离了历史实际,陷入了名实错位。

  樊:我们接受秦至清是封建社会这一结论,是否与套用西欧历史模式有关?

  冯:泛化封建观的基本思路是由此而来的:西欧历史代表了一种历史共性,其基本发展规则是普世性的,西欧历史经历了古典(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如果照套这个公式,既然西欧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中国的中古时期(秦至清)也是封建社会;西欧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要“反封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要“反封建”。

  樊: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讨论,断断续续进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聚讼未决,莫衷一是。时至今日,有的学者对这一议题,腻了,不愿碰它。为什么这一议题,旷日持久,但又如此难以形成共识呢?

  冯: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对“封建”这一中坚术语,没有解释清楚,没有在科学基础上取得共识。既然如此,各人都有自己的“封建观”。大家讨论问题,没有公认的标准,最后只能是漫无着落,自说自话。

  樊:这种“自说自话”,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往来骋说,安有穷时?

  冯:对。正因如此,古人讲:“凡出言谈则不可不先立仪而言。”如果一些中坚术语的内涵时常游移、外延随意伸缩,那么,共识的建立,恐怕将永远缘木求鱼。

  樊:中国先秦,名辨之学发达。如孔子讲“正名”,墨子主张“取实予名”。为什么后来名辨之学衰竭,直至严复、章士钊等人,才略微复兴呢?

  冯:名家探讨名与物,多在纯逻辑学层面上运行。这是执著于经验理性的儒家所难以容忍的。自汉儒冷落名家以后,名辨之学被视为“无用之辨”“屠龙之术”。安身立命于经学传统的中国士大夫阶层,遂不大注重名相的具体解析和思维工具的自觉锻造。了解此点,名辨之学应予关注,便是题中之义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