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趋向的历史思考(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文海 查看:
4。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以人为本”,一方面当然是指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另一方面,也表明要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言而喻,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从科学发展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继续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继续强调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这一切,都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并非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指对于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能够得到必要的调节、恰当地处理和有效的化解。其中,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对于化解矛盾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力都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最近,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8]这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如果八荣八耻在社会上能够蔚为风气,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就有了极大的提高,人际和睦、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三、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多样化
在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中,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人们议论最多、也是认识最为分歧的一个问题,政治家、学者以及各方人士,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内容和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在认识上存在许多的歧异甚至尖锐的对立。因此,经济全球化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前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又是如何,需要我们加以专门的讨论。
有的人期望并且相信,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可以用经济全球化来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也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文化上就不能与“世界主流文化”亦即资本主义文化“格格不入”。毫无疑问,文化同经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各种异质文化间的接触、联系和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世界完全隔绝而孤立自在地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文化并不等同于经济和政治,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本质特征。经济全球化虽然大大加强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合作,但这决不是说,经济全球化必然要削弱乃至泯灭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本质特征,实现文化的趋同,甚至世界文化变成某种文化的一统天下。倒是相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要求文明的多样化,要求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这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就更是如此。马克思曾经生动地论述过精神世界的客观多样性:“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9]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同各民族的精神本性和历史传统紧密相联的,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思想、文字、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等。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才能使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当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只有各国民族文化以各自特有的色彩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时,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呈现出姹紫嫣红、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如果文化只剩下了一种色彩,那只能意味着世界文明的萧条和衰退。
那种认为国际间发生“最持久、最暴虐”的矛盾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世界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冲突、尤其是西方文明同非西方文明的冲突的所谓“世界文明冲突论”,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曲解,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国际上政治界和学术界的强烈批评。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148票赞成、两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这件事极具象征意义地反映了世界舆论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单边主义的否定与对抗,以及对文明多样性的认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努力用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新文化,去丰富世界文化的宝库,才是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的合理性。在建设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时候,一方面当然要以从容大气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摈弃和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心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防止“文化自卑感”,时刻注意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警惕和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