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的力作文图并茂之佳品——夏剑钦著《(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萧致治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夏剑钦是岳麓书社编审、《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为了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由他任执行主编,岳麓书社于2004年推出了共计20大册

  大量引用魏源的诗词以评述魏源,可说是夏著《魏源传》独具的特色。魏源出生于雪峰山麓,一生酷爱游历大山名川。而且每游一山一水,必有诗词题咏。他曾赋诗戏题:“太白十诗九言月,渊明十诗九言酒,和靖十诗九言梅,我今无一当何有……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魏源全集》第12册,第644页)。他还自刻小印曰:“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魏源全集》第20册,第637页)。《魏源全集》第12册共收集他的诗词900余首,其中约70%是呤咏山水。不过,他的诗词除了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外,也常常借诗抒怀,借诗言理。除了山水诗之外,还有不少政治时事诗、咏史诗。他的政治时事诗,“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传统,表现现实,干预生活。他不仅以诗歌为武器来揭露英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抨击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苦难;同时还用诗歌来指陈时务,筹划方略,呼吁改革”(《魏源传》第215页)。正因为魏源的诗有这种特点,所以作者在叙述魏源的生平和事功时,大量地以诗证史,以诗注事,有机地把魏源诗词和生平行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实了叙事的内容,同时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

  1814年,魏源出湖南北上求学,第一次见到大江大湖,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心胸陡然开扩,其兴奋之情难于言表。作者叙述魏源此次北上的背景,大量引用魏源本人的诗词,来衬托魏源当时的心情,显得有血有肉,更加有力。比如他乘小船经湘江,入洞庭,在诗中描写沿途的景色是:“鸟鱼骄九曲,竹树醉千峰。人入琅玕国、天围翡翠墉。”“树色骄帆色,湘声乱雨声。舟行岳变化,棹犯水空明。”“量已乱蠡勺,滩难辩马牛。谁吞七泽水,醉尽五湖秋。鸥鹭双蓬梗,乾坤一钓舟”。(《魏源全集》第12册,第651、652页),湘江的九曲千峰,洞庭的烟波浩渺,这种壮丽景色,只有身历其景的魏源,才会有这样的切身之感。随后到了华北,见到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魏源在诗中描写见到的景色是:“千里河南北,高下寸地无。岂其扶舆气,磅礴为平芜”。以魏氏本人的诗代替作者的叙述,自然显得更加真切。当时水利失修,黄河灾害连年,广大贫苦人民成年在死亡线上挣扎。魏源就沿途所见,在诗中描写了所见所闻,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魏源传》第24页)他期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一本兴修水利的著作,大修水利,借以解救大河南北农民的疾苦:“旅客有奇梦,梦游古华胥。手成水利书,副以井田图。拜献神禹前,斯民免为鱼”(同上,第25页)。读到这类诗词,很容易把读者的心思带到当时灾难深重的黄河两岸,有如亲历其境,发思古之幽情。这比单纯叙事,自然更能感人心田。

  魏源少年时代得意,青年以后的科举道路却很不顺利,两次参加顺天乡试,均只中副榜,第三次参加顺天乡试,才得考中举人第二,成为“南元”。但此后5次参加会试,由于遭当权派的忌尅,五试皆不中。到1835年第5次赴北京参加会考失败后,曾绝意科举。他回到南京后,用自己从事票盐获利的巨资,在扬州买了一座别墅,名曰絜园,作为奉献母亲六十大寿的厚礼。从此,絜园成了魏源后半生养亲、居住、读书写作和继续从事幕政活动的重要场所。看来,魏源购得絜园后,尽管科场重挫,还是相当满意。他在园中各处题写的对联,足可洞察出他此时的心情。万堂前的对联是:“眼明写正群经字,脚健穿残万岭云。”秋实轩前的对联为:“尚志诗书,句搜六代三唐后;怡情山水,人在千岩万壑中。”古藤书屋则题有两副对联:“读万卷书求圣道;行千里路得民情。”“一园花术足高趣;万卷图书发古香。”(《魏源传》第104页)从这些对联中不难看出,魏源此时已淡出科场,决心以诗书、山水自娱,同时还关注着世情民隐,希望能为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求真务实,寻根究底,是夏著《魏源传》的又一特色。魏源的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是在很不安定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著作,不少在战乱中散失了。百多年后再来寻找魏氏当年著作,的确难度很大。夏剑钦作为《魏源全集》的执行主编,为了把《全集》编好,尽量做到真实完美,花了很大力气从事版本研究,寻找佚文。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他寻根究底的执著追求,一些沉睡图书馆百多年的珍贵文献得以重见天日,有些疑难问题也因此终得解决。比如《诗古微》一书,道光庚子(1840年)刊本,目录及《序》,均作22卷,正文实只20卷。《古微堂集》和《湖南文征》卷80所收录的《诗古微序》,皆作22卷。究竟是多少卷?很难断定。后来他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找到一个“道光庚子刊”本,在《序》文里发现有魏源改正的手迹,将“凡二十有二卷”五字改为“凡为卷二十”。同时在这个珍本中又发现夹有一则魏源于咸丰五年(1855年)写的“识语”,原来也写“凡得书二十有二卷”,后又将“有二”两字圈去(《魏源传》第238页)。足证《诗古微》直到魏源晚年,也只有二十卷。这个疑点由于有这个新发现,终得涣然冰释。又如《诗比兴笺》咸丰五年刻本,署名“蕲水陈沆撰”。这样该书作者看来毫无问题。可是,《魏源传》作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查到一本《诗比兴笺原稿》,经过比对和参考其他记述,证明此书并非陈沆著作,而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魏源之所以要署陈沆,是“因为陈沆的著作太少,早就深感无法报答挚友‘知人之明’的魏源,便想到自己倒可以从诸多的著作中整理一种尚未成型的《诗比兴笺》来为亡友增加一项“名山事业”。(《魏源传》第241页)这一发现,既表现了作者的求真务实精神,也反映了魏源的高尚道德。

  作者对魏源著作版本的研究,同样表明他的求真务实作风。魏氏的著作,有些生前就有多种版本。通过版本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魏氏对著作的修订情况,同时可以考察魏氏思想的发展变化。比如《海国图志》,魏源生前曾刊刻过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作者对这三个版本的增删均作了仔细的比对,使人一目了然。由于50卷本存世很少,又因为其子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未曾提及50卷本,以致造成诸如郭嵩焘、田梓材、陈善圻等人均误认为60卷本是《海国图志》最早的本子的错觉。作者却在湖南图书馆找到道光二十二年扬州刻的40册的50卷本(笔者按:武汉大学图书馆也藏有甲辰聚珍版50卷本),证明60卷本决非最早的版本,道光壬寅本(1842)才是《海图图志》的第一个版本。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快要结束时,经过魏源五个月的紧张工作,于当年十二月编成赶印出来的。此外,《圣武记》等也有类似情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