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的力作文图并茂之佳品——夏剑钦著《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萧致治 查看:
150年前,魏源仙逝于杭州僧舍。在人世上,他虽只生活了63岁(1794年4月23日至1857年3月26日),却是一位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政治上,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学术上,他是著作等身,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经学家、思想家、史地学家;文学上,他是酷爱祖国山水的诗人和文学家。在当时清朝内外交困的环境中,魏源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杰出的贡献?在纪念他逝世150周年之际,特向读者推荐夏剑钦新著、岳麓书社2006年9月出版的《魏源传》,将会使你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夏剑钦是岳麓书社编审、《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为了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由他任执行主编,岳麓书社于2004年推出了共计20大册的《魏源全集》。他从1999年《魏源全集》整理出版工作重新启动开始,即全力投入对魏源的研究。几年之内,他全部研读了魏氏存世的所有著作,共计1100多万字。这期间,他还沿着魏源当年生活、求学、宦游的足迹,走访了湖南邵阳隆回金潭、北京、南京小卷阿、扬州絜园和江苏东台、兴化、高邮及浙江杭州等魏源的故居与故地,查遍了存留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长沙、邵阳等地图书馆的魏氏著作,搜集到不少散佚的魏源诗文、楹联和碑刻,拍摄了许多当年出版的魏源著作、手稿的书影及图片,听到了不少当年魏源倡改革、行善政、交师友、育人才的感人事迹。此外,他还广泛查阅了同时代人著作中与魏源有关的各种记载。他感到新收集到的这许多珍贵资料,如不能整理出来,公诸于世,又将会重新遭到淹没尘封的命运。这样,对祖国的文化事业,将造成重大损失。为此,他在《魏源全集》出版发行之后,抱着对魏源“高山仰止”的崇敬心情,立刻全力投入《魏源传》的编著。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推出了这本求真务实,再现魏氏家世、生平、著作、事功及其思想风貌的力作。
读了夏著《魏源传》,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由于作者对魏源的生平及其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因此内容十分充实,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魏源的一生。魏源生活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嘉庆道光时期。他一生的足迹,遍及了除边远地区以外的全国各地。他在各地居留,无疑会给他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他到处求学问道,与师友交往,对他为人做事,同样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透澈了解魏源,深刻理解魏源著作,不可不注意他生存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及其与好友的交往。有关上述的方方面面,作者结合叙述魏氏生平,无不夹叙夹议,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使人读过之后,很自然地会得出结论:魏源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除了本人天资聪颖和勤奋刻苦等主观因素外,客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的迫切需求,师友的提携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促成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是家庭及家庭环境的熏陶。这些,与一个人后来的性格志向及作风的形成,常常有密切的关系。魏源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呢?作者从生动地描写魏源出生地的秀丽自然风光入手,然后介绍了魏姓的源流,魏源先祖迁徙到金潭后数百年来的繁衍和发展,魏源的家庭及家风,魏源幼年时代特立独行的性格,最后借金潭人之口点明:“是这里的山川灵秀孕育了一代文化巨人魏源的天资异禀”(《魏源传》第4页)。读了《魏源传》后会让人真切地感觉到,这样美丽的山川环境与良好的家庭家风,确实为魏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条件。
师友的教导与提携,是一个人顺利成长的重要因素。魏源一生,从发蒙读书起,就受到许多良师的教育与指点。友朋之间的切磋琢磨,也对他的成就产生过重大影响。童年时代,魏源在魏氏族私塾里受教于名重一时的二伯父魏辅邦及恩师欧阳炯明与刘之纲,稍长赴邵阳县爱莲书院读书,均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促使他少时即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他参加“童试”中的县考、府试和省里的院试,三考皆成绩优异,受到三级主考官的器重,他和石昌化、何上咸并称为邵阳“三神童”。主持院考的湖南学政、侍读学士李宗瀚,赞扬他品学兼优,是位前途无量的特异人才。后来魏源求学北京,李宗瀚还聘请他为家馆教师,足见十分青睐。
游学岳麓,北京拜师访友,是使魏源学业猛进,对魏源成长起到决定作用的黄金时期。《魏源传》中叙述这一时段,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魏源的刻苦攻读,叙述了魏源和师友的关系,师友的基本情况,师友对魏源的帮助和评价等等。比如求学长沙岳麓书院,湖南学政汤金钊,对才智独特的魏源就非常欣赏。汤氏通过独特的全面考察,认定魏源是可以造就之材,除多方面给予鼓励、培养外,还将他选为拔贡生,为他赴京求学、应考发放了通行证。魏源抵北京后,“尽交天下士,长读古人书”。一方面不舍昼夜地发愤读书;另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结识各地英俊。他在国子监拜师问道,不立门户,不究派别,虚心向各派的名家请教,努力汲取各家优长,充实自己。湖南院试时赏识他的李宗瀚,此时在北京任左教御史。拨贡座主汤金钊,此时在清廷做詹事和内阁学士。湖南籍京官陶澍,早年因家境贫寒,受过魏源祖父的资助,此时在翰林院任编修。还有湘潭周系英,此时升任兵部右侍郎。魏源到京后首先拜见了他们。通过他们的引荐,魏源又得从胡承珙学汉儒家法,问宋儒之学于姚学塽,学《公羊》于刘逢禄,又与董桂敷、龚自珍等切磋古文辞。由于兼采各家之长,学问由是精进。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湖北蕲水人,1819年荣中状元的陈沆。两人从此结成莫逆深交。此外,还结识了山西的李毅,以及同乡贺长龄、邓昱鹤、唐鉴、欧阳厚均等等。由此不难看到,魏源后来在学术上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其基础大体多是在这段时期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