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9)(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办,校址在武昌黄土坡(今首义路),蔡锡勇任总办,联豫、钱恂分任提调,德人法勒根汉、法勒根次二人为总教习。定额一百二十人。专收文武生员、贡监和文武候补、候补员弁,以及官绅士家子弟。衣食由学堂供给,并月给赡银四两。功课分操场、讲堂两事。讲堂以明其理,操场以明其用。三年毕业。
武备学堂是武昌各军事学堂中较守旧的一个,武昌起义时,武备学堂学生起好作用的固然不少,抗拒革命的也很多。将弁学堂 张之洞裁汰绿营、防营,裁兵不裁官,于是出现一批无兵之官,张之洞令其一律轮流集中省城听课,由洋教习讲习各种兵法。乃设一将弁学堂于武昌大都司巷,专收现任和候补员弁,并有教练队以供实习之用。新军中的队官(连长),以将弁学堂毕业者为多。
武高等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武备学堂和将弁学堂合并,改为武高等学堂。教习之法先德式,后改从日式。据张之洞奏称:
此项学堂,日本名为士官学校,在此学堂毕业者乃得为武官。兹湖北所设其武高等学,一所名武备学堂,课目凡十:曰战法、曰舆地、曰测绘、曰算学、曰体操、曰军械、曰台垒、曰步队学、曰马操、曰炮队学,日课凡八点钟。目前以旧班学生,分习马、炮、工三科专门高等学,在堂一年,入营一年,共二年毕业。新班学生,在堂三年,入营一年,共四年毕业。所名将弁学堂,略仿日本户山学校,专取在营已有阅历之武职官弁队目,而又文理明顺者充选,使之研求学术,增进智略。募日本教习五员。教之课目凡十三:曰军制、曰战术、曰兵器、曰数学、曰卫生、曰操法、曰筑城、曰野操、曰兵棋,曰测图、曰战术实施、曰技击、曰军医。日课凡八点钟。三年毕业[5]。
武普通中学 光绪二十七年开始筹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开学。与日本中央幼年学校程度相等,学额二百四十名,由高等小学毕业生升入。除普通中学课程外,还学习步兵操典、野外要务令、技击、泅水、马术、野外工作、打靶等科目,以及德、日两国语文。在堂学习四年,然后入营充三等兵两月,充二等兵两月,充一等兵两月。共四年半毕业。以候补知府黄以霖为监督。陆军第三中学 清陆军部于保定附近之清河设陆军第一中学,西安设陆军第二中学,湖北设陆军第三中学,南京设陆军第四中学。三中于宣统元年(1909年)建于武昌南湖,总办广东人李钟嶽,提调毛继成。照规定以附近省分陆军小学毕业生升入。因西安二中未建成,故升入三中的陆小学生,来自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七省。湖北升入者:第一期七十七名,第二期三十一名。学生一切费用,全由公家供给,先是陆军部开支,后改由各省负担。湖北规定,学生津贴,月银一两。第一期原定辛亥六月毕业,旋升入保定军校,因军校暂时停办,毕业学生回陆军三中待命。因而武昌起义时在校的有第一、二两期学生。[6]
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 张之洞出于广为培植军事人才的考虑,除设武高等学堂、武普通中学等全日制军事学校外,又设陆军特别小学堂,招纳入伍士兵训练。张之洞对这所军校的规定是:“选各营正兵六千人入堂学习,一日在堂上学,一日在本营操练”[7],这便是所谓的“六千君子共学堂”的含义。由于这所学堂级别很低,毕业者“准其择优请奖”,较之其他军校毕业生一律授官相差甚远,而入学者年龄较大,故学生戏称该校“学堂特别小,学生特别老”,流露出一种愤懑不平之慨。陆军特别小学堂以张彪为总办,黎元洪、刘邦骥为会办,白寿铭为提调,校址在武昌右旗以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开学。张之洞在学堂大门口亲撰一联:“执干戈以卫社稷,说礼乐而敦诗书。”
当时科举既废,读书人经济较优的出洋,较差的从军。因而湖北新军士兵中知识青年占相当比例,而陆军特别小学堂的考选标准又有“文理清通”一条,故入学者多为高小毕业生和秀才,其中不乏富于革命理想之士。这些来自各标营的有文化的士兵聚首一堂,彼此联络鼓动,革命之说日益深入人心。讲求武艺学术的课堂操场,一变而为传播排满革命的秘密所在。夜间归营,他们又将日间所得介绍给同营弟兄。这样,陆军特别小学堂实际成为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重要基地。
陆军特别小学堂仁字斋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毕业,信字斋于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毕业,武昌起义前,多未分发工作,或仍住原营,或租屋另居,不少人参与了起义发动。智字斋学生业经各标营挑选就绪,惟尚未入堂受课,即于1911年停办。
湖北陆军测绘学堂 先是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附设有测绘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清陆军部奏准,各省设立陆军测绘学堂。湖北于宣统二年(1910年)夏筹备成立。附设测绘班毕业学生,一律入堂补习。宣统三年(1911年)夏,该堂学生集体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表现积极。老班学生童愚保存有“测绘学堂全案”。
湖北陆军小学堂 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改革军制的同时,令各省一律筹设陆军小学堂,定额均三百名,年收百人,三年收足。学生以高小毕业为合格。课目有修身、国文、洋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训练项目为训诫、操练、兵学。一年毕业,升入陆军中学。湖北原已设有陆军小学堂,清陆军部认为与部章不合,又不便违张之洞意,只好令将原来的陆军小学堂加“特别”二字,另照部章再设陆军小学堂。陆军小学堂办至武昌起义时,已收足三百人,先毕业的已升人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武昌起义后,在校的全部编为学生军。
此外,还有各类讲习所、参谋班等,各随当时需要而设,初无一定规程,庚戌、辛亥之际,湖北陆军讲习所和陆军特别小学堂合并改为讲武堂,所有管教各员,除在讲武堂、陆军小学堂和测绘学堂任职外,其余概由布政使司酌予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