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与开新的变奏——严复译著文体论略(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2 00:00 来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化阐释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标识、改造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则是推动文化阐释演变的切入点。严复运用先秦文体所独创的一

  近代白话文运动源于西学和中国俗文学。虽然严氏译著推崇西学义理,却力避俗学俗语,梁启超就曾批评严复“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返古”太甚则不利于中国“文界革命”的展开。从世界范围来看,“大文界革命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14]形式与内容理应统一,新瓶装老酒固然不好,老瓶装新酒未必是佳。就文体而言,西文同样经历了从“文言(拉丁文)”到“白话(近代欧洲各民族语言)”的演进,“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某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14]从文化形态上看,西方“白话”的产生,洵为文明进化的近代产物。但力主引进西学的严复却对梁启超等“闯然循西文之法而为之”颇有微词,他在给梁启超的一封书信中说:“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忌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声之眇者不可用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回于庸夫之听。”“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15]推介西学西语却不愿“循西文之法”,鼓吹“开民智”又不屑与“庸夫”“众人”相接。开新与复古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严氏文化阐释模式的历史局限,这种古近转换的双重变奏,显现出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凝重。

  虽然严复的译著力避俗语白话,但他毕竟看到翻译文体的出现,必将产生一种与文言文体相异的新文体,所以他承认“若夫翻译之文体,其在中国,则诚有异于古所云者矣,佛氏之书是已”,[16]伴随大量佛教典籍的翻译传播,引发了中国古代的白话文运动:而近代西学西话的输入,同加速了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到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生事物的萌发自有其客观规律,历史文化的变迁也不会以个人愿意为转移。严氏话语对俗语白话的回避,恰好给梁启超留下了拓展的空间。梁启超是在严复译著影响下接受西学的,但在文体革命的问题上,梁启超显然比严复激进得多,他所创造的一种迥异于严氏话语的准白话文体———“新民体”[17],以其常带感情的笔端和痛快淋漓的文字,为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的文体变革写下了新的篇章。与此同时,由于留日学生的剧增和“东洋文化”传输,通俗易懂的日式西学术语开始取代严氏话语。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大量白话俗话报刊应运而生,近代白话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并逐渐为国人所接受,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白话理论的升华,白话文体遂成文化载体的主流。

  注释:

  [1] 伽达默尔:《人与语言》.转引自殷鼎《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6页

  [2] 梁启超语:见《严译名著丛刊·严群序》.商务印书馆,1981版

  [3]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4] 卢云昆编:《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5] 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6]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二册,第361页.

  [7]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8] 《严复集》,第五册,第1569页.

  [9] 《天演论》吴汝纶序.

  [10] 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8页.

  [11] 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12] 《严复集》(第1册),第153页

  [13] 《严复集》(第3册),第516页.

  [14] 《壬寅民丛报》.第851页.《绍介新著〈原富〉》.

  [15]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6] 《严复文选》第524页.

  [17] 郭灿:《严复与近代文化转型》.(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5年10月,武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