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4)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教育哲学 作者:熊志勇 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曾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知识精英关于尚武强国、体育塑民的宣传,并在推行体育的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编练新军和推行新式教育,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发展体育恰好与其要求相符。1904年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1906年3月,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又规定:“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格其纪律”,“以造成完全之人格”。在政府导向和军国民主义的支持鼓动下,体育热潮迅速兴起。在沿海地区和内陆主要城市,各种名目的“体操会”、“体育会”和“尚武会”应运而生,体育报刊和媒体关于体育的宣传有声有色。如秋瑾主持绍兴明道女学时,“命女生习体操,练兵操,一度筹组女国民军”。苏州绅商倪开鼎等人愤中国“柔懦不武”、“屡败于外”,发起组织苏商体育会,“讲求体育,力戒柔弱,以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上海人士“鉴于国民躯体羸弱”而“发起组织体育会,锻炼体魄,研习武课,冀成干城之选”,于1906年成立了上海沪学会体育部、商余学会、商业体操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等5个体操组织。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国民总会”则有“模范体操团”,团员着军装,行军礼,习军操,宣称“诸君人人具军人资格,既可人人为国民模范”。⑨
在20世纪初的体育热潮中,最激进、最有声势、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群体。据俞同奎先生回忆,当时京师大学堂的体育课颇受欢迎,学生每人冬夏各发一套操衣,“着操衣时脱去长袍马褂,作军队装束,自然感觉新奇。所以那时候对于兵式体操很感兴趣。虽然有人仍拖一条猪尾巴,不过短衣窄袖,自顾亦以为有‘赳赳武夫’气概,大可自豪”。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对兵操的兴趣特浓”,许多学生终日身着操衣,即便外出也不肯换便衣,学校负责人蔡元培、章士钊等也是身穿操衣,与学生一起过军营式的生活。就连在浙江省的小县城黄岩,也能看到学生“齐用操衣,当大路而唱军歌,日日操于大校场”的场面。除实施体育教学和加强体育锻炼外,各地学生还经常举行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运动会。如上海每年秋季都要举办运动会,江西、北京、江苏、四川、直隶、奉天也有全省性的学生运动会,天津南开、上海南洋、苏州东关等学校还发起举行过全国学界运动会。学生们在运动场上引亢高歌:“大风泱泱,十里运动场,世无文弱国,男儿当自强”,“各努力兮勿旁皇,今兹盛会兮异日国防”,“振国民之精神兮,合群力而驱弛”。舆论认为,“国家之盛由于兵,强兵之道,由于国民尚武,而尚武之风实始于学堂运动会焉”。[10]
随着近代体育运动由学界、军界、商界向社会各界次第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人文精神重建亦步入新境界。青年鲁迅力主体育要从少年抓起,“儿童要动,万不可向静的死胡同走去”,须以身体之健康增进心理健康,反对习练所谓“枪炮打不进”的“丹田内功”。青年毛泽东非常鄙弃那种“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水则足痉”的“短命颜子”,十分推崇“衽金革死而不厌”的“悲歌慷慨之士”,他一生爱好体育,视“中流击水”为人生快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乃是这位伟人搏击风涛、主宰沉浮的底蕴所在。伴随体育教育和阳刚型知识群的崛起,近代士风为之丕变,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踔厉蹈死的碧血春秋,为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亦为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注释:
①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王土辛.老子新编校译[M].沈阳:辽沈书社,1990.410~446.
④顾颉刚.史林杂识[C].北京:中华书局,1963.85.
⑤《颜元集·存学篇》,《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⑥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3.
⑦曹湘君.体育理论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⑧欧榘甲.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N].上海:清议报,1899-9-15。
⑨模范团开操记[N].上海:民立报.1910-8-14。
[10]运动会盛观[N].沈阳:盛京时报.19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