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4)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赵立彬 查看:
对于现代信息的选择,自然与家族成员的阅历、地位和政治倾向相关。合肥阚氏、蕲春詹氏因子弟中有革命党人,而有意愿及机会邀请革命领袖作序,使得这两个个案成为现代革命话语影响传统族谱撰修的代表。[注29]冯尔康先生指出,20世纪人们对于家族观念的变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家族是专制主义的基础,应该消灭它,另一派希望剔除家族的宗法性,而将他建设成现代的互助团体。”[注30]孙中山显然是属于后者。在辛亥革命失败、国民革命未起的时段里,在革命历经挫折的情形下,欣然为阚氏、詹氏族谱为序,表面上当然有对请序人尊重和赞勉之意,内容和语句也表现了对传统的修谱事业的尊重,但更重要是,孙中山希望能够以自己的革命理想,将现代性注入传统的家族观念与家族制度中,并使得家族自身也产生现代意识,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他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生的内容,使家族建设具备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推动中国社会在基础的层面上向现代转型。正如冯尔康先生在论述孙中山《三民主义》时所指出的,孙中山对待家族主义的态度,是将它改造成国族主义,借用家族主义的深入人心的力量,去完成革命的大业。[注31]本文讨论的两篇族谱序言,时间较《三民主义》的成文为早,或能从中看到孙中山这一思想确立的中间过程。
(赵立彬,中山大学教师)
注释:
1.国家档案馆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13页。
2.宋霖:《孙中山〈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考辨》,《江淮文史》2003年第3期,第101-113页。
3.《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569页。
4.《合肥阚氏家谱》,第27卷,《宗洮传》,转引自宋霖:《孙中山〈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考辨》,《江淮文史》2003年第3期,第101页。
5.《中华革命党本部通告肇和起义失败经过》,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46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69年版,第168页。
6.邵元冲:《肇和战役实记》,《邵元冲先生文集》,上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175页。
7.孙中山:《批阚钧请资助函》,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4册,第262-263页。其文为:“日来因种种以外之事,罗掘已空,实无力相助,幸为谅之。”
8.孙中山:《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34页。
9.孙中山:《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孙中山集外集》,第634页。冯异为东汉光武帝武将,屡有功勋,“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典见《后汉书·冯异传》。
10.徐玉珍:《詹大悲》,《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29页。
11.《詹大悲》,杜元载主编:《革命人物志》,第9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2年版,第293-295页。
12.孙中山:《五修詹氏宗谱序》,《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页。
1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4.孙中山:《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孙中山集外集》,第6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