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3)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赵立彬 查看:
要建立现代的人民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则不外乎从教育和组织方面着手。“家教而族约以为一家”,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孙中山“欣然嘉许”为阚氏族谱作序,正是看到了族谱在这两个方面的功能。从消极方面说,家族的存在弥补了传统政治无法将人民合为一体的缺失;从积极方面说,通过家族的励志合群功能,可以引导向使“国与民相系而不离”的现代社会体系。孙中山说:“励志、合群二事,吾民族首要之方针也。今诸君一心以改良风俗为任,注重教育,组合群力,皆为民治最优厚根柢。又能守其祖先发愤自雄、百折不挠之心志,以出而效力于国家,则将来阚氏之立功业于宇内、著勋绩于史册者,必能接踵而起,为世钦仰。”[注24]
4.从家族到国族
孙中山寄厚望于家族,实际着眼于国族(民族)。孙中山期待通过家族的革新、宗族的团结,奠定国族的基础。早在1912年推翻清廷后,孙中山回到广州,参加孙氏宗族欢迎会,就提出由家族而国族的主张,指出“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之家族即成为国家。”[注25]在两篇族谱序言撰写之前,孙中山恰有在政治斗争高低潮的间隙潜心于理论创制的一段经历,对这些问题续有思考。孙中山借中国古典所表达的理想中的“世之极治”,是“天下一家,则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这种人类大同的境界,首要以中国民族具备可与世界各民族进化同程的资格。而从家族、宗族到国族,是从现实出发构建国族精神的有效路径。传统家族观念中的“亲亲”,可以作为从家族到国族、并进而到世界大同的道德起点。在《五修詹氏宗谱序》中孙中山说:“是故积民族之亲,则一人类之非敌也;积家族之亲,则一国—民族之非敌也。余稽詹氏先代时,有人能为天下之人尽瘁,今兹家乘之作,其将于是萃族人谋所以光大先烈者,而姑以亲亲之事为之蒿矢也。其进而革民族相食之陋也,将惟是;其益进而树天下一家之基也,将亦惟是。”[注26]
家族、宗族的发展方向,不是回复传统,而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成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很坚固很普遍的中间社会”,如是则不但避免国民与国家相背离的一盘散沙局面,反而较西方社会更有优势。在其后的《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篇章中,孙中山说:“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果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当然容易联络得多。”[注27]
因而孙中山主张“用宗族的作基础,来作扩充国族的工夫”,“把各姓的宗族团体先联合起来,更由宗族团体结合成一个民族的大团体。”[注28]
四.
政治背景的变化往往对于族谱的撰修产生显著影响。但民国建立与明清鼎替所造成的状况差异甚大。清代建政后,十分注意民间反清思想,对民间修谱颇有戒备,导致清人修谱时更加注意体例、书例与文字,以免犯忌,而传统观念的核心内容并未变化。民国建立,因时代本身已有迥异于甚至反对传统的特征,而政治上亦没有对家族修谱的约束和高压,因而修谱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不同于一般的改朝换代。从本文讨论的两篇族谱序言看,此类变化已不免现代性的影响,可见近代社会转型在族谱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