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赵立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初期是我国族谱重修续修的一个高峰时期,请时代名流为本家族的族谱作序,也是一时之风气。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

  三.

  近代以来的族谱,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受新近观念影响,在观念及话语上呈现时代风格,屡见不鲜。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借为族谱作序,主动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以期形成激励与引导,意味深长。其中若干话语,可为例证。

  1.革命.

  孙中山与“革命”话语的关系问题,陈建华先生在其专著中已有详细的讨论,追本溯源,重返事实,在兹不赘。[注13]但到1920年代,在经历了观念的整合和革命的实践之后,孙中山话语系统中的“革命”,含义应已相当明确,其现代性亦或无需置疑。在《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中,孙中山开篇即称阚氏之始祖蚩尤为“中国第一革命家”,恐已超越了作序者对客族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与颂扬。孙中山将“革命”的涵义,置于反抗帝制的意义中给予评价:“蚩尤姓阚,为中国第一革命家,首创开矿铸械之法。因轩辕氏夺其祖神农氏之天下,乃集其党徒八十一人,精究战术,能为风雨雾霾以助战,与轩辕氏血战多年,至此不屈。轩辕氏既灭蚩尤,实行帝制,称蚩尤为乱民,加以不道德之谥号。”[注14]

  孙中山一反传统对于黄帝与蚩尤之臧否,指黄帝“实行帝制”,蚩尤则由“乱民”而成“革命家”。与其说孙中山此处挑战传统观念,不如说其中隐藏着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和反袁政治活动的今典,以今日之革命观念对古人评价作革命性修正。而反对帝制正是其时孙中山用以号召革命的基本旗帜。因其“革命”,而需倡导反抗的精神。孙中山对于阚氏家族历史上的先贤,其事功上的评价,莫不立足于此。除蚩尤外,阚氏家族的文武名人均显现了勇于反抗的“雄迈忠实”之风。孙中山评论道:“(蚩尤子孙)历代多好义尚武之士,如齐之阚止、后魏之阚爽、唐之阚棱、元之阚文兴、及吴越钱氏之阚璠,皆特起草莽,铮铮史册。即文学昭著之阚泽、阚骃,亦多赞襄武功,之朝之事盖皆能不失其远祖蚩尤氏雄迈忠实之流风焉。”[注15]

  2.自治

  自治是民主的基础。有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县以下单位是由人民自治,各家族房长、各村里长、各行业会长即为代表。[注16]这种自治虽然并不能与欧洲的严格的法规制约下的自治制度相提并论,但传统王朝确实也将一般基层行政职能转移到家族组织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之治理,教养建施;后世退化政府,则委去教养之职务,而听民人各家之自教自养,而政府只存一消极不扰民者,便为善政矣。”[注17]在广阔区域实施自治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则联合数乡村,而附有纵横二三十里之田野者,亦可为一试办区域。”[注18]自治是人民的责任,一乡村在地方自治上仍可有作为。孙中山评价合肥阚氏:“近又自办学校、议立族规、纂续谱牒、储集公产,自治精神卓然为—乡楷模。”[注19]

  在孙中山看来,地方自治,主要进行的事业是:一、清户口,二、立机关,三、定地价,四、修道路,五、垦荒地,六、设学校。[注20]孙中山所列举阚氏家族所为,或直接致力于上述六项事业,或为举办上述事业之基础。而修家谱本身,对于自治又有莫大关系。即以清户口为例,这种调查在历代政府方面实在欠缺,但族谱恰能起到弥补作用。孙中山说:“我们中国不是没有统计方法的,试看各族各姓里,都有一个很详细的家谱,那就是个证据了。”[注21]从家谱入手,将向先辈的调查转向对现在人口的调查,清户口便可以进行,对自治便有所贡献。孙中山评价《五修詹氏宗谱》时说:“吾国家天下数千年,群之事不备于有司,家教而族约以为一家,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惟家乘所详,视官史且信。若里居、生殁、婚异,凡为群之状,非家乘一无所稽焉。是为政之敝,而固无谬于自治之意也。”[注22]

  3.励志合群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与现代性要求的差距深以为虑。西方社会家族观念淡薄,而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密切,传统中国社会恰恰相反。孙中山对西方社会这一优长深有感触,并以中国古典中之理想社会相比附而有很高评价:“欧政使国与民相系而不离。某居、某婚、某生殁、某何业、逮财若干,公之籍各具,无或取征于家。其为家也简,二世以上恒异处。人视其族,亦恒不独亲,是去极治乃甚修,而于国之治,为能范围其民而不涣者也。”[注2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