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民权理念与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6-09-18 14:51 来源:《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作者:郭世佑 查看:
无庸讳言,确认共和制与否的态度,还不能完全与民主素质划上等号,在民主素质的优与劣之间,还有一片十分广阔的历史空间。孙中山的民主素质自然较一般志士为优,而问题在于,他是无可争议的革命领袖,对他的素质要求当较一般志士为高,这才符合社会学的角色分工之原则,才算真正确认其领袖群伦的地位及其价值。笔者之所以在本文第三节中重点考察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民主作风,即本乎此。
民权理念本属与中华传统关系不大的舶来品(33)。如果我们不是把古代的民本主义与引诸西方的近代民权主义相提并论,则不难断定,在一个既缺乏民权政治传统又鲜有强大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力量的国度里,欲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在短期内实现民权政治,必然存在相当的难度。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民众的认同与社会的响应上,而且体现在倡导民权政治的职业革命家自身的民权素质上。
民主不仅是规章或‘制度’,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社会经济的条件之中,而这些条件,即使是在同种的国家也不尽相同。如果把民主政治当做一种‘纸面的作业’,或者可以任意移植(不管土壤、气候等因素)的花卉,是不能成功的。”(34)倘若如实地指出孙中山之于民权理念的相关缺陷,并不等于苛求孙中山这位举世景仰的民主革命先贤,而是旨在说明革命与建设的条件异常艰苦和粗糙,以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多一份理解,少来一点埋怨或指责。
注释:
(1)详见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2)《原敬关系文书》第2卷,转引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第81—83页。笔者曾在《孙中山与晚清政治革命》一文中断定,这时孙氏“共和”思想的“随意性和广告性成分还不少,其中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政治革命思想内涵,似乎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参见张磊主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3页;另见拙著《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171页)。笔者近期继续推敲,觉得如此推论未免过于保守。又,当时,香港《德臣西报》(海外版)对兴中会的起义筹备活动有过较多的报道,并称:“就国家而言,没有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和国,正如改革党提出的那样,中央政府应包括皇帝和三位主要的国务大臣。皇帝应出自哪一个古老的家庭,显然是以后考虑的事情。”(转引自[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1981,64这段评论同孙中山私下向日本驻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谈论“要在两广独立成立共和国”的设想颇有出入。也许史扶邻的解释可以成立“很可能何启对孙中山和杨衢:云施加了温和的影响,说服他们推迟共和的目标,或者至少不让外国人知道,因为一个激进的纲领可能使外国人不安。”(同上,第66页)
(3)(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36、86页。
(5)(6)(7)(8)《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2、189、203、226页。
(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956,165177页。
(10)《开明专制论》、《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新民丛报》第79、77期。
(11)详见唐振常《“训政”与“开明专制”——一个历史现象的探索》,载《近代中国》第2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12)(13)《孙文之言》《大陆》第,2年第9号。
(14)《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0页。
(15)(16)《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0—291、297—298页。
(17)参见拙稿《孙中山与晚清政治革命》,载同前,第479—480页。
(18)也就是梁启超《开明专制论》中所称之“遗书”。
(19)参见魏宏运《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述评》,载《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9页。
(20)《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7—318页。
(21)参见姜义华《孙中山的政党作业和这个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威转换与政治造型问题》,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80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45页。
(22)参见拙稿《孙中山、黄兴关系再评价》:,载《近代中国》第2辑。
(23)准确地说,孙中山这时只是恢复1910年使用过的“中华革命党”之称谓。
(24)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第240页。
(25)吴弱男《孙中山先生在日本》,载上海市政协编《辛亥革命70周年文史资料纪念专辑》。
(26)拙稿《孙中山、黄兴关系再论》。
(27)刘揆一《黄兴传记》《辛亥革命》第册上海人民出:,4,版社1957年出版。
(2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上海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
(29)孙中山在美国接受法国《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吾)常作欧美之游历,而经验与智识日进”“且知文,明来自西方,无论立宪主义、自由主义,皆借取于英、法、义、美诸国,吾国民深负文明债于西方也。”(《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30)章开沅等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9页。
(31)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32)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10—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