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与奠基:孙中山对广州国民政府组建的历史(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学术研究 作者:刘曼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高潮中,1925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亦称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虽然孙中山直至临终之时也没有实现建立广州国民政

  尽管孙中山急切希望建立国民政府,尽管建立国民政府的提案获得国民党“一大”会议的表决通过,尽管《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予以公开发表,但是国民党“一大”会议之后,建立“国民政府之说,由急进而缓进,由缓进而沉寂,由沉寂而隐消矣”。[15]究其原因,其一,广东境内依附于孙中山的一班未经改造的旧军队,骄兵悍将,用大元帅制便于震慑调度。当时,“在广东的一班骄兵悍将如杨希闵、刘震寰之徒,尚未除去,以中山居在大元帅的地位上,或者尚可勉强镇慑;若把大元帅的名义撤销,改组合议制的国民政府,杨刘辈势必列入国民政府的重要位置,徒然增重他们的把持势力,于政务改革的实际无补。所以国民党改组后,仍旧保留中山的大元帅政府。”[16](P681-682)其二,广东根据地未能统一。陈炯明盘踞东江,存在着“东江尚未肃清,未能建省,何能建国”的客观现实。[15]其三,在国民党内部有分歧。胡汉民等人“主缓进,仅视为有讨论宣传之必要,不愿其遽即实现”。[17]他们认为,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即使光组织一个政府,对外也“未必取得国际信任”。[15]其四,遭到皖、奉军阀的反对。孙中山在1923年2月由沪返粤前夕,鉴于谋求和平统一和维护粤、皖、奉三角同盟的关系,曾作出过“不遽设政府”的诺言。现在要设立正式政府,为了争取皖、奉的合作与支持,他曾于1923年12月委派叶恭绰等赴沪、赴奉天联络各方,与张作霖、段祺瑞的代表磋商军事计划及组织正式政府等问题。但是,皖、奉方面并不赞成孙中山组织正式政府,致使热心奔走斡旋的叶恭绰犹遇冷水浇头,慨然道:“中山热心大局,意图与合肥携手,意极迫切”,[18](P218-219)“但奉浙至今无开诚之商榷,事实可惜”。[19](P108)孙中山关于建立正式政府主张的公开化,更引起粤、皖、奉关系的紧张。1924年1月4日,广东军政会议在讨论建立正式政府问题时,经常在粤、奉间奔走游说的路孝忱,擅自代表奉方发言说:“张作霖总司令主张由此间从速组织正式政府,东省首先服从。”[10]会议决定成立建国政府的消息被报纸披露后,立即遭到奉方的反对。杨宇霆马上致函叶恭绰,声明“奉天并无代表在粤”,[20](P110)否认路孝忱有代表奉系的资格,要求澄清事实真相,并请叶转告粤方:“此间对中山退让真意毫无误会”。[20](P110)叶恭绰即将此意转告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请他们“从长计议”。

  在上述诸因素的作用下,孙中山放弃了立即成立国民政府的计划。[18](P219)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复电叶恭绰说:“此间目前并未组织政府,仅将《建国大纲》提出交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讨论。……拟发往各省宣传,征求全国国民同意。[21](P222)此正欲与各方合作之诚意也。”2月18日孙中山在与国闻通讯社记者谈时局等问题时又明确指出:组织国民政府事,“确有是意,但需在造党有成、各省人均有觉悟之后,非目前即要实行也。”[22]

  直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火使渐趋冷却的粤、皖、奉三角联盟的关系迅速升温,孙中山认为建立国民政府的时机再次到来。于是,他在9月24日发表了《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以后又将《建国大纲》分别赠送张作霖、段祺瑞、冯玉祥,以便争取他们的认同。但是,随着直系军阀政权的垮台,粤、皖、奉三角联盟的反直基础已失。皖、奉军阀断然排拒孙中山于中枢之外,于11月24日成立了以段祺瑞为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孙中山希望取得皖、奉军阀的支持以建立国民政府的希望最终破灭。直至1925年3月临终逝世,他亲自建立国民政府的宏愿始终未了。

  1925年6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和广州刘杨叛乱的平定,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的统一和巩固,因而成立国民政府的条件大致成熟。于是,1925年7月1日,国民党中央正式把大元帅大本营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亦称广州国民政府),终于将孙中山成立国民政府的遗愿付诸实施。

  综上所述,尽管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孙中山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亲自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的愿望,但是他为此进行了艰辛不懈的努力:他领导的大元帅大本营政府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雏形,在政权组织载体、根据地、统一战线、军队和群众组织等方面,奠定了国民政府成立的物质基础;他制定的用三民主义指导建国的原则、以党治国的原则、五权分立的原则、建国程序论的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等政府体制原则,为国民政府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国民党“一大”前后,多次提出了组建国民政府的主张,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在全国公开树起了建立国民政府的旗帜。孙中山为组建广州国民政府进行谋划与奠基的历史丰碑永存。

  注释:

  ①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论著有: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丁旭光《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社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美]韦慕廷著、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孙中山。致张作霖函[A]。孙中山全集(第7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A]。孙中山全集(第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A]。孙中山全集(第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孙中山。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A]。孙中山全集(第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