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效法欧美模式革命中的独特性创造(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作者:刘曼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在效法欧美模式革命中,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创造。其一,三民主义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同时并举,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民族的

  三、独特性创造的意义

  独特性创造的意义,最根本地表现在孙中山把仿效西方革命模式和批判、预防资本主义弊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仿效又超越,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观社会主义式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革命纲领,诚如列宁指出的:“这种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这种政治思想倾向“具有特殊的意义,即与民主主义的含义不同,比民主主义的含义更广泛。”29

  这种既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又要避免资本主义固有弊端的主观社会主义,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赞成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虽然这旗帜的内容至少是不清晰的),积极进行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必须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01903年孙中山在致友人书中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311905年,又在比利时向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即第二国际的领导机关申请接纳他的党为成员,表明他企图将中国革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以后又把社会主义含混地译称为民生主义,认为自己主张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行鼓动。1912年10月,他应中国社会党的邀请,在上海作了关于社会主义的长篇演讲,饱含激情地表示:“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富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予言至此,极抱乐观。……社会主义之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也。”32尽管孙中山所主张的那种代替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但是却奠立了他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的关怀、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承认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并且同情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33。这就为以后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制定作了历史铺垫,准备了内在的思想基因,使得他的政治主张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终于发展成为了新三民主义。可以说,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在后来国民革命时期“起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联合起来,把各个拥护革命的阶级联合起来的特殊历史作用。”34

  这种主观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朦胧认识,隐约地窥见了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发展方向,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探索的起点。这一思想对近代中国人民如何革命富有寓意深远的启发性,包含着积极的、合理的内核,在客观上初步预示了中国社会特殊发展的非资本主义前途的基本路向。只是他这个时代,他代表的阶级,还没有赋予他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他爱国者们,不仅像接力赛跑一样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整体运动过程,而且还创造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这就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特殊的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内在历史客观规律。为了认识这条历史客观规律,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志士仁人为此奋进、探索和牺牲,经历了众多的坎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条历史客观规律的探索中,一代伟人孙中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足迹。

  注释: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四卷横排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59页。

  ②孙中山:《欢宴国民党各省代表及蒙古代表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6页。(以下所引注释凡出自《孙中山全集》第1—11卷者,均由中华书局1981—1986年出版,故出版社和出版年代恕不一一列出。)③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三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93页。

  ④《驻美使馆书记生周本培报孙中山与法记者谈话记录》(1911年8月),《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第41页。

  ⑤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8—281页。

  ⑥⑨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6页。

  ⑦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14—315页。

  ⑧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

  ⑩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32页。

  11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289页。

  1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8—331页。

  13关于民生主义的发展过程,详见金冲及:《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阶段性》。载张磊主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59页。

  14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19—323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