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2年 01月 作者:饶怀民 查看:
四是身体虚弱,脑病复发,“遍体沸热”,情绪狂躁。杨毓麟常年奔走革命在外,席不暇暖,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身体受到很大的损伤,加之身体素质本来就差,且有固疾缠身,未能治愈,“原因由于常年失学,好作繁思,感触时事,脑病时发。”[4](389-390页)“复阅英国报刊,知列强有瓜分之说,神气沮丧,旧病复发,头痛浮肿,愈不能眠。”[12]又因“贪食磷酸补品,日来毒发,脑炎狂炽,遍体沸热不可耐”,“惨不乐生,恨而之死,决投海中自毙。”[4](389-390页)于是,留下遗书,托石瑛、吴稚晖两人将留学数年积蓄130英镑中的100英镑转寄黄兴作为运动革命经费,余30英镑转寄其老母,以报养育之恩,为“最后之反哺”,遂于1911年8月5日(农历闰六月十一日)赴英利物浦大西洋海岸边投海自沉。(关于杨毓麟投海自戕的时间,当事人说法不一。蔡元培撰《杨笃生先生蹈海记》作1911年“西历八月初六日”,曹亚伯《杨笃生蹈海》作“农历六月十三日”即西历8月10日,此据杨昌济《蹈海烈士杨君守仁事略》以“以闰六月十一日投身利物浦海中”。杨昌济为杨毓麟“叔祖”,同在英留学,应属知情者,似较可靠)遗体于8月7日傍晚“由一渔夫觅得”,[16]死时年仅40岁。翌日,旅居利物浦华侨为杨毓麟召开追悼大会,以彰义烈,并厚葬于利物浦公共坟园。
噩耗传到中国,黄兴闻讯,悲痛不已,他在致友人信中称:“适得杨君笃生在伦敦自沉消息,感情所触,几欲自裁。”(见毛注青《黄兴年谱长编》213页附黄兴书信手迹)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不忘革命先烈功勋,1912年3月,陆军部呈请以南京太平门外玄武湖端方私宅建祠,专祀杨卓林、郑小瑜两烈士,并附祀吴樾、熊成基、杨毓麟、陈天华四烈士。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下批准令云:“按民国缔造之功,匪一手足之烈,睹兹灿烂之国徽,尽系淋漓之血迹。以上诸烈士,或谋未遂而身赴西市,或难未发而瘐死囹圄,或奋铁弹之一击,或举义旗于万夫,或声嘶去国之吟,或身继蹈海之烈,死事既属同揆,庙食允宜共飨。该部所请,事属可行。”[2]对杨毓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至今,杨毓麟的纪念碑仍然屹立于英国利物浦公共坟园,纪念碑上用中文刻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纪念碑上的一块用花岗岩制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刻着:“中国烈士杨守仁,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死时40岁。”[8]
【参考文献】
[1] 于右任.吊杨笃生文[A].于右任辛亥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96.
[2] 孙中山.令陆军部准建杨、郑二烈士专祠并附祀吴、熊、杨、陈四烈士文[A].孙中山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黄兴.复孙中山书[A].黄兴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20.
[4] 杨毓麟.杨毓麟集(饶怀民编)[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 陈珠培.杨毓麟与《新湖南》[A].林增平.辛亥革命在湖南论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6] 陈珠培.革命情谊似海深,临死不忘同志情——黄兴与杨毓麟[A].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60.
[7] 皮明庥.唐才常和自立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14.
[8] 吴建华.蹈海烈士杨守仁[A].湖南文史资料(28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3.
[9] 湖南留学生同乡会.湖南同乡留学日本题名[A].杨毓麟.游学译编(附录)[C].东京:湖南编译社,1903.
[10] 冯自由.癸卯留日学生军姓名补述[A].革命逸史(第五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34
[11] 宋教仁.宋教仁日记[A].宋教仁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505-506.
[12] 冯自由.《新湖南》作者杨笃生[A].革命逸史(第二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373.
[14] 吴樾.烈士吴樾意见书[N].民报(第3号),1906-1.
[15] 杨毓麟.记英国工党与社会党之关系[A].杨毓麟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1.
[16] 佚名.蹈海记者之痛史[N].民立报,1911-08-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