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2年 01月 作者:饶怀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著名的《新湖南》一书的作者。他曾经积极参与响应华兴会策动的长沙起义和在上

  杨毓麟抵达东京之前,中国同盟会早已成立,亟待发展。杨与黄兴、宋教仁等人会晤后毅然辞去随员职务,并于1906年6月25日正式加入同盟会,协助黄兴等人扩展同盟会组织。不久,其姊寿玉病逝,杨“归慰先慈,家居七日即返沪,自此不复履三湘故土”。[13]此后,复在沪设立正利厚成肆为江海交通机关,用以扩充组织。在沪期间,杨除参与收回利权斗争、响应萍浏醴起义、营救受难同志外,还用主要精力协助于右任倡办《神州日报》,继续致力于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从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创刊到1908年4月20日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赴英国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十多万字的文章,痛陈民族危机形势,号召国民奋起反帝;宣传“排满革命”,揭露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吏贪鄙残忍;痛斥清廷“预备立宪”,揭穿其虚伪本质和荒诞措施。1909年冬,蒯光典因故罢归,杨亦辞秘书职,转赴英国苏格兰厄北淀大学学习,专攻英文和生计学,借以“探社会学之奥”。[13]迄至1911年8月5日(农历闰六月十一日)蹈海殉难,他一直未曾离开过英国。

   三、关于杨毓麟蹈海的主观动因问题

  杨毓麟平素是不主张自杀的,他在《记英国工党与社会党之关系》一文中说:“厌世派之拔刀自刎,投江自杀,亦是放弃责任,亏损人道。”[15]那么,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自认为“自杀则为怯”的道路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理论探索中的矛盾使他无法自解。杨毓麟留学英伦期间,欧洲各国正普遍流行无政府主义,他通过“浏览各报,始知欧洲政治事情,固与东方大异”,[15]他对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探求不止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由于国情不同,在外国能行的,而在中国就不一定行得通。此时无政府主义似乎对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想通过对西学的研究,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系统探索,吸取新的思想营养,寻求新的动力,他在给《民立报》社的通讯中写道:“无政府教义所趋向者,绝对真理也”。“绝对真理”和“现实物质有情世界”两者合并,便可达到“万国无政府黄金世界”的理想社会。“将此物质有情世界铸成一绝对真理世界,无政府教义之所趋向全在于是。”但他对未来又表示怀疑,感到遥遥无期,感到渺茫,他说:“物质有情世界”与“绝对真理”“更历若干世纪始可全并,或者毕竟至地球末日始可望合并,亦未所知。释迦言历无量数劫,乃可成佛,无政府教义亦当合历若干劫,乃可完成万国无政府黄金世界;释迦言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无政府党亦当言,不合并物质有情世界与绝对真理为一,誓不成无政府党;释迦言众生亦度得尽,亦度不尽,无政府党亦当言物质有情世界与绝对真理亦合并得尽,亦合并不尽”。“吾知无政府党无论以何神力,决不能使此地球上法界楼台弹指立现”,“故与其虚悬一理想之万国无政府黄金世界,不如自从本民族、本国民之现状大刀阔斧,改革建造”,因此,“抛弃目前真实革命事业种种活动,而妄逐无政府玄谈者,愚也。”[15]用佛教理论来解释和论证无政府教义,使他的思想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他一方面指出,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绝对真理”与“现实物质有情世界”结合的“黄金世界”,但另一方面又以“释迦言众生亦度得尽,亦度不尽”的信条否定了这个“黄金世界”的到来;他一方面赞扬“铁血杨毓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革命”,另一方面又感叹无政府主义“足以涣散国人进取之心”,自己“不欲纯然卷入无政府波澜中也”。[15]理论的探索已使他陷入矛盾之中,无法解释,而又无可解脱。

  二是英国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又使他感到前景暗淡。1910年夏,杨毓麟利用暑假到英国农村作调查,并有闲暇偕杨昌济一道到巴拉塔度假,使他有机会接触英国社会的下层群众。与英国城市相比,他看到的是另外一番图景,据他记载:“英人财产分配不均,富者占山泽连数十里,贫者仅蔽一椽。环那诃嘎湖皆贵族麦铿济氏产也,财产专属一人,而地力复硗瘠,村居者掘泥灰御冬。”[4](402页)而挖泥灰者形容枯槁,颜色憔悴。英国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使他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消灭贫困和解决社会危机,从而使他又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苦恼之中。既不满现实,又对未来感到失望;既赞美“铁血”革命,又感叹用“铁血”革命换回的社会制度并不令人乐观。这一时期,从他所写的诗文分析,已充满着深沉悲切的情调和无可奈何的心境!曾几何时,他也吟唱过充满豪情的诗篇:“山河破碎夕阳红,只手擎天歌大风。莽莽中原谁管领?龙蛇草泽尽英雄。”[4](395页)而今却是另外一种心情:“去国意未忍,四辕当此时。津梁疲末路,醒醉动凡思。世事真难说,余心不可移。平生凄恻惯,宁与白鸥期。”[4](397页)深沉悲戚、茫然无奈之感溢于字里行间。

  三是武装起义和暗杀的迭次失败使他感到孤独和悲观。杨毓麟自参加拒俄运动以来,他直接参与响应华兴会策动的长沙起义和在上海发动的鄂、宁起义都悲壮地失败了,前者以会党中人的告密而流产,哥老会著名首领马福益于翌年4月20日在萍乡被捕遇难;后者又因受万福华事件的牵连而造成黄兴等十三人被捕入狱。于是,他只好改变方略,“变计混迹政界,以从事中央革命。”[12]1905年9月24日,他和吴樾谋刺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又以战友吴樾当场死难而告终。直到1910年3月23日,汪兆铭、黄树中谋刺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入狱,事前,杨毓麟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暗杀计划效力,不远万里从苏格兰采购炸药。(经西人化验,炸弹中炸药出自苏格兰,系杨毓麟从英国购办)可是,这一暗杀计划又未能实现。屋漏又遭连夜雨,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精心筹备的黄花岗起义又失败了,损失惨重,当时社会上误传黄兴已在战场上牺牲,消息传到英国,杨毓麟深受刺激,夜不成寐,“精神痛苦,如火中烧”。[16]后来,他又收到冯自由从加拿大寄来的信函,证实黄兴仅伤右手,断两指,生命无恙,稍感安慰。但革命为什么总是失败?革命的依靠力量在哪里?革命的前途何在?他真想回国“寻二民贼死之”,以泄心中悲愤,又苦于远隔重洋,海天万里,经济拮据,回国谈何容易!心中痛苦,无法摆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