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6卷 作者:饶怀民 吴科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究其原因,一是受西学的启迪;二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正确审视;三是源于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危害的认识;四是

  其二,强调平等互惠,反对外国独占其利。武昌首义后,孙中山尚未归国,他在法国巴黎与《政治星期报》记者谈话时指出,新政府与各国通商应立于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将海关税则重行编订,务使中国有利,不能徒使西商独受其利”[72]。1920年,孙中山在谈及中美合作时,建议:“美国的资本家与中国人联合,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美国人提供机器,负担外国专家们的开支;中国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础建立于平等互惠的原则上。美国的资本当可获得应得的利益,但非过度的报酬。”[73]翌年,孙中山与东方通讯社特派员谈到如何改善中日两国帮交时,他希望“日本实业家早日当觉悟,对华投资须以非侵略、对等的、而以增进中国的幸福为要紧”[74]。

  其三,强调“取法乎上”,后来居上,反对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早在1905年,孙中山就曾指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吸收其“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75]稍后,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演说时又谈到,学习外国只能“取法乎上”,而不能“取法乎中”,更不能“取法乎下”。他说:“若我们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则不过徒救一时,是万万不能永久太平的。”“救中国,要从高尚的下手,万莫取法乎中,以贻我四万万同胞子子孙孙的后祸。”[76]1919年,他在阐述三民主义主旨时又重提这个问题,他说:“若能取鉴于欧美之工业革命,经济发达所生出种种之流弊而预为设法以杜绝之,则后来居上。”[77]在引进外国科技方面,“起首便应该不必用煤力而用电力,用一个大原动力供给全国”,“好比是军事家的迎头截击一样,如果能够迎头去学,十年之后,虽然不能超过外国,一定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跟上世界的潮流,去学外国之所长,必可以学得比较外国还要好,所谓‘后来居上’”[78]。这种创造性地学习外国的思想,体现了孙中山的远见卓识。

  其四,强调结合中国国情,取长补短,反对照抄照搬。1897年,孙中山在谈及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时就声明,“我们不是说,我们要全盘照搬过来。”[79]他清楚地认识到,“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80];况且欧美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81],要取其善果,避其恶果。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只能“取人所长,补我所短”[82],要“内审中国之情,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83]。孙中山还尖锐地批评了某些极端崇拜外国,对民族历史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人,他说:“中国从前是守旧,在守旧的时候总是反对外国,极端信仰中国要比外国好;后来失败,便不守旧,要去维新,反过来极端的崇拜外国”,“事事都是仿效外国”[84]。孙中山认为,这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对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无论从当时的历史实际考察,还是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更久远的历史跨度来审视,其所昭示的历史必然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

  参考文献

  [1][2][46]、[3]、[4][5][21][22][47][56][57][58]、[6][79]、[7][75]、[8][76]、[18]、[20]、[26]、[28][30][31]、[39]、[59]、[69]、[72]、[81]《孙中山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5、8—15、86、273、278—282、47、288、51、244—251、567、24—25、268、561、327页。

  [9]、[10]、[11]、[42]、[48]《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150、154、66,47页。

  [12]、[13][29][32]、[14][49]、[24][25][43]、[27]、[35]、[36]、[40]、[44]、[65]《全集》第二卷,第340、532、460—465、495—500、9、530、481—530、431、319—322、560页。

  [15][17][23][33][34][37][60][82]、[16][54][63][71]、[45]、[55]《全集》第六卷,第177—288、248—378、29、589、598页。

  [19][80][84]、[78]《全集》第九卷,第315—320、252页。

  [38]《全集》第四卷,第52页。

  [41]、[51]、[66]《全集》第三卷,第79、108、18—19页。

  [50][68]、[67]、[73]、[74]、[77]《全集》第五卷,第133—134、121、249、469、193、页。

  [52]《全集》第八卷,第137页。

  [53]、[61]、[70]《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5、98—99、118页。

  [62]《全集》第十一卷,第407页。

  [64]《全集》第十卷,第23页。

  [83]《全集》第七卷,第1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