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6卷 作者:饶怀民 吴科达 查看:
孙中山对外国人才的引进也十分重视。他一贯重视人才的培养。早在《致郑藻如书》中,他就针对晚清社会“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的现状[46],提出多设学校培养人才的主张。在《上李鸿章书》中,他又将“人能尽其才”列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四事之首[47]。辛亥革命胜利后,“百废待举,需才殷切”[48]。诚如孙中山所说,“中国此时所最可虑者,厥为人才缺乏。”他还以铁路建设人才为例作了一个估计说:“合计全国现有之铁路人才,其实在可用者,不过百余人,而经理之才,尤为难得。”[49]孙中山算了一笔帐之后说,方法有二:“一为多开学堂,多派留学生到各国之科学专门校肄业,毕业而后,再入各种工厂”,“斯为上着”;“二为广罗各国之实业人才为经营创造”[50]。这样,他明确地提出了取才异域、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引进何种人才问题上,孙中山认为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1914年,他致函戴德律请求“物色各种行业的专门人才”[51]。1923年,又致函邓家彦,表达了“借德国人才学问,以最速时间,致中国于富强的”的想法。[52]随后,他又希望德国能派专家协助中国开发广西和实现国家管理商业。[53]孙中山从来没有把引进人才局限某一特殊领域和行业,他认为只有广罗各种人才,才能万端齐发,百业振兴。此外,孙中山还希望通过引进外才来加速我国人才的培养,并逐步替代外才。他说:“国家所雇专门练达之外人任经营监督之责,而其条件,必以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俾能将来继承其乏,为受雇于中国之外人必尽义务之一。”[54]1922年10月,孙中山在复函但懋辛时说,所办事业的经营管理,初由外国专家代之,“同时并任训练吾国人才之责”[55]。
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孙中山早年“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56]。深切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早在上书李鸿章时,他就认识到“农家之地学、化学”,“能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农家之植物学、动物学”能“别种类之生机,分结实之厚薄,察草木之性质,明六畜之生理,则繁衍可期而人事得操其权”;“农家之植物学”可以让“日光能助物之生长,电力能速物之成熟”;“农学既明,则能使同等之田产数倍之物,是无异将一亩之田变为数亩之用,即无异将一国之地广为数国之大”[57]。“化学精,则凡动植物矿质之物,昔人已知其用者,固能广而用之,昔人未知其用者,今亦考出以为用”;“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58]。1895年,孙中山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写道:秦西诸国,“以士类而贯四民”,农工商各设其会,“皆能阐明新法,著书立说,各擅专门,则称之曰农士、工士、商士,亦非溢美之词。以视我国之农仅为农,工仅为工,商仅为商者,相去奚啻霄壤哉?故欲我国转弱为强,反衰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若沾沾焉以练兵制械为自强计,是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也。”[59]在这里,他所说的“顾己之命脉”,意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以科学知武装全体国民的头脑。不仅如此,孙中山还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破除传统旧习和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作用。他说:“凡真知特识者,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60]1912年,他对德国扎尔茨曼说:德国与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不同,它的一切都是极其认真地、系统地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使一切都纳入科学体系中去,这恰恰就是我们同一切传统决裂所需要的东西。”[61]因此,我们要努力“学欧洲的科学,振兴工业”[62]。那么,如何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呢?孙中山认为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引进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外国先进机器设备。他说:“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间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63]“我们革命之后要实行民生主义,就是用国家大力量,买很多的机器,去开采各种重要矿产。”[64]他认为,引进机器,“可以灌文明,可以强国”[65]。
此外,孙中山对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也极为关注。1913年,他说:“中国近日之情状,恰于富人广有物产,藏于仓库,而未能启其管钥。所谓管钥者,即经营实业方法是也。”强烈要求输入欧美日本人的新方法于中国,“合力图大陆上实业之发达”[66]。
引进外国的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四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外资的引进有助于人才的培训以及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吸收;人才的引进也便于吸收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孙中山对这些问题也是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的。他所说的“外资”,“不尽指金钱”,还包括生产之机器[67];他所说的“机器即资本,名异而实同”[68]。
四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旨,以实现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因而其对外开放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
其一,强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丧权辱国。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与胡汉民、廖仲恺谈话时特别提到,“埃及所以借外债而亡国者,失主权故也。美国初独立时亦借外债,而美之能兴者,则不失主权故也。”[69]并为新政府提出了“勿失主权”、“勿用抵押”的重要借款原则。1913年,孙中山与涩泽荣一发起创办中日合资企业,双方在逐条讨论公司计划书时,围绕着以何方法律为主的问题展开了磋商。孙中山坚持一定要以中国法律为主,认为这是国家的主权问题,表明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70]尔后他在《实业计划》序言中着重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71]把能否维护主权提到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