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4)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文史哲 作者:周兴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义和团运动革命的正义性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鼓舞。孙中山鉴于清廷对八国联军之入侵“和战之

  我们应当承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与义和团不仅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历史的内在联系。义和团失败过后11年,辛亥革命就取得了推翻清朝政府的伟大胜利。这绝不是偶然的,其中部分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给清廷腐朽统治以一定的暴露和冲击,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扫除了某些障碍,而以孙为首的革命派又注意吸收义和团斗争的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辛亥革命运动本身却是与义和团不同性质的崭新的革命运动。当义和团运动在北方高揭“扶清灭洋”旗帜进行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斗争时,孙中山在广东发动的惠州起义却提出了“驱除满洲政府,独立民权”的政治口号〔39〕。他多次强调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华南地区“新建一个共和国”〔40〕,以便“以联邦或共和政体来代替帝制统治”。〔41〕外国人也认为这一次起义,与“各地蜂起的排西教会匪异趣,宣称以覆满洲政府为目的”〔42〕,“其军令所出悉以西法为准绳”〔43〕。由此可见,孙中山当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革命与义和团运动相比,虽然力量和影响较小,但它却是更高层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赋予了新时代内容和含义。因此可以说,义和团运动起了划分历史阶段的作用,它以自己壮烈的斗争与失败,送走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勃兴与高涨。

  综观全文可知,义和团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农民阶级为反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及反对清廷卖国祸民而进行的一场爱国自卫战争。它与孙中山同时期及稍后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运动,虽在打击的主要对象上各有侧重——义和团重在反帝国主义者,辛亥革命主要反封建清王朝,但它们同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因此,义和团运动自然就引起孙中山的关注。孙在本世纪初曾对义和团运动作过不少客观而精辟的论述:他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革命正义性质,客观指出义和团斗争方法落后的一面,高度赞颂义和团伟大的英雄气概和不朽的历史功绩等。这些深刻的见解,集中地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义和团运动的正确认识,反映了他们对义和团反帝反封建事业的认同和继承,表明了他们认真总结与吸取义和团运动经验教训的正确态度,显示出他们随着时代前进而对义和团的整体评价不断有所提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义和团运动曾给孙中山及其战友以巨大的鼓舞和影响,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接过义和团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重担,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救国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孙中山作为一位革命家而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经常论及义和团的功过是非,旨在从义和团的斗争中吸取政治与精神力量,并以其经验教训作为自己制定与采取革命斗争方略的历史借鉴。当然也不可否认,他的不少正确论断,对后来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或指导作用。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2、203页;《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198页。

  〔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216页。

  〔3〕〔4〕〔5〕〔6〕〔8〕〔11〕〔12〕〔15〕〔19〕〔20 〕〔22〕〔23〕〔25〕〔28〕〔34〕《国父全集》第1册,台北,1973 年出版,第909~910页,911页,910页,909~910页,119~120页,120 页,910页,910页,910页,910页,911页,767页,503页,911页,120 ~121页。

  〔7〕〔9〕〔10〕〔14〕〔16〕〔18〕〔21〕〔27〕〔30〕〔33〕〔35〕〔37〕〔40〕〔41〕《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82页,382 页,223页,223页,251页,223页,382页,382页,211页,254~255 页,246页,252~253页,189页,211页。

  〔13〕转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第60页。

  〔17〕〔26〕《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1973年版,第499页,746页。

  〔24〕《国父全集》第4册,台北,1973年版,第1205~1260页。

  〔29〕转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3册, 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第86页。

  〔31〕〔32〕〔36〕〔38〕《孙中山选集》,第198~199页, 197、199页,199页,200页。

  〔39〕《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1 页。

  〔42〕参见《日本外交文书》第33卷,别册一《两广地方骚扰报告之件》。

  〔43〕《万国公报》第145卷,总第1939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