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6-08 00:00 来源:文史哲 作者:周兴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义和团运动革命的正义性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鼓舞。孙中山鉴于清廷对八国联军之入侵“和战之
 

  义和团是以义和拳为基础的群众性的反帝组织,它在帝国主义侵略与瓜分中国的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起,于1900年在北方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反帝救国斗争。义和团运动革命的正义性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对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鼓舞。孙中山鉴于清廷对八国联军之入侵“和战之术俱穷,四百兆之人,有坐待瓜分之势”,当年毅然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发动了第二次反清武装起义——广东惠州起义〔1〕。孙及其战友始终对义和团运动有较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当义和团在京津保地区高举“灭洋”旗帜,决心焚灭教堂,尽杀教民之际,“各报记录均称之为‘拳匪’、‘团匪’,唯《中国日报》独称之曰‘拳民’或‘义和团’”〔2〕;以后,孙在著述及演讲中, 曾强调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性质,称颂义和团伟大的救国牺牲精神,指出其愚昧排外等落后的一面,肯定它的历史功绩与作用。孙中山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论说,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义和团运动认识的变化和进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及其革命派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注意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用于指导现实斗争。

  一

  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瓜分中国的爱国运动,它提出的种种口号皆以“灭洋”为主旨,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它斗争的打击锋芒,始终首先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在华的侵略势力。孙中山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性质,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它完全是由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侵略激成的,它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入侵与瓜分的、爱国的民族自卫战争。

  1924年9月,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而发布的宣言中,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三大原因,充分肯定了这场运动反帝爱国的正义性。首先,孙认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行径使中华民族面临国破家亡之灾,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该宣言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藩属安南、缅甸等等,次第被他割去,我们的海口胶州湾、旅顺、大连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等等,次第被他抢去,各省势力范围次第被他划定。到了前清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瓜分中国的论调可谓到了极盛的时代”,“瓜分之说,唤醒了中国无数热血的人”,“怎怪得两年之后便发生了义和团事件呢!”〔3〕其次, 孙认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令中华民族无法生存而面临着灭种之祸,这是激起义和团反抗的又一原因,该宣言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迫中国定了种种不平等的条约,领事裁判权啊,租借地啊,关税权啊,已筑就了经济上财政上侵略的基础。于是大发挥其对于殖民地的政策,将中国做成他的商场,源源不绝地销售商品,一方面又将中国的土地出产及人民劳力,来满足他掠夺原料、榨取劳力的欲望。这样绝人生计灭人种族的政策”,使中国人民感到“生计的压迫一日紧似一日,不由得不害怕,不由得不着急。这也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4〕再次, 孙认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尤其是传教士及教徒残民以逞的罪行,也是激起义和团反抗的一大原因。该宣言指出:列强除对中国实行政治和经济的侵略压迫外,“还有宗教的侵略。他们用政治力、经济力来耗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力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依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讼词,欺压吃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饮心刺骨。这也是义和团发生的重要原因!”〔5 〕上述这些分析应该说是全面而深刻的。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自有历史以来,以和平为民族之特性,有时不幸遇着他民族的侵略,才不得已而抵抗。……我们对于‘义和团事件何以发生’的一问,可以无疑无贰的回答:‘是因为帝国主义逼着他发生的!’”〔6〕

  孙中山本世纪20年代对义和团运动起因进行实事求是分析而得出的历史结论,不仅纠正了当时某些国外学者强加给义和团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而且强调了义和团运动实质上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民族战争。关于后者,孙中山还在一些著述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如他指出“各国之野心家大倡瓜分中国之议……俄德遂试行其瓜分之政策于胶州、旅顺矣……无何,而扶清灭洋之义和团起矣”〔7〕;又说庚子年的义和团, “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因为他们要排除欧美的势力,所以和八国联军打仗。当时所用的武器,便是大刀,要用大刀去抵抗联军的机关枪和火炮”〔8〕。

  需指出的是,孙中山晚年对义和团起因与性质的正确认识,与他当时在共产党人帮助下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孙虽然忽略了义和团运动还兼有反封建的次要方面,但他对义和团反帝救国性质的深刻认识,却超出一般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认识水平,而达到了其应有的高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