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重现辛亥的时代群像(3)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民商 作者:傅国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于辛亥革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等大人物,也要重视民众也就是普

  晚清中国咨议局的选举这件事告诉我们,在这一轮大变革当中,慈禧太后推动改革的动机是保住大清王朝,但是客观上还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张謇这样的立宪派就是这个过程中冒出来的,因为有选举作的合法途径,立宪派几乎在各个省都浮出来了,他们相互串联,组织起来,咨议局联合会之类的组织有好几个。

  在1909 年到1911 年的春天,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中国曾经发生了四次国会请愿运动,当时新兴的工商业阶层、读书人几乎都卷入其中。这些人是当时中国的顶梁柱,是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清朝垮台前的那些年,都追求一种与他们的祖祖辈辈不同的公共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朝廷早一天开国会,把皇帝变成一个虚君,由国会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张謇、汤寿潜这些名流为代表,成了立宪运动的中心人物,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袁世凯被开缺回籍之前,基本上赞成立宪,愿意中国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即使在低层社会,鲁迅在《阿Q 正传》等小说里所写的,未庄当然是鲁迅虚构的,阿Q 这样的人或者阿Q 身边的人,他们其实也不赞同革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革命到底是什么。革命只是革命派少数精英们推动的,跟君主立宪相比,他们的力量要更弱一点。等到革命之势已成,革命派才发现他们驾驭局面的能力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最关键的一条,他们在财政上解决不了,他们的军队筹不到足够的军饷,要打仗,继续北伐,就要有足够的军饷,但这个很难解决。既然大家的力量都有限,有限的力量面对有限的力量,你也吃不掉我,我也吃不掉你,那就不能拼杀,只能妥协,只能坐下来谈判,只能寻求多赢,而不可能一家独赢。

  最后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互动的结果。这个互动即使算不上是良性互动,也不是恶性互动,而是一个中性互动。辛亥革命很幸运,三派力量都没有足够大到把其他的力量吃掉,迫使他们坐下来对话。这个对话就是“南北和谈”。北方袁世凯派出的代表是唐绍仪,南方派出的代表是伍廷芳,两个都是有英美教育背景,都曾出使美国,非常了解西方,而且他们都是广东人,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也都是广东人,广东人在一起好说话,这简直就是广东人与广东人的谈判。

  这个谈判的背后还另有一个谈判,就是我们以前不太留意的另一个南北和谈,是军人和军人在谈。北方派出的代表叫廖宇春,南方派出的代表是黄兴任命的顾忠琛,也许这一和谈更具有实质性,如果说前者是“文和谈”,后者就是“武和谈”。这个和谈决定了三派殊途同归,他们达成的5 条协议就决定了清朝的结束和中华民国的诞生:

  第一条, 建立共和政体,就决定要抛弃满清王朝。

  第二条,本来北方主张写明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南方不同意,讨价还价,最后妥协:先推覆清廷者为大总统,袁世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可以把清廷逼下来,其实上就确定了袁世凯要当总统。

  第三条,凡南北将士出力者一律优待,不予追究。北方的将士顾虑共和达成之后秋后算帐,所以他们特意要写上这一条。

  第四条,要建立国会,恢复各省秩序。

  第五条,优待清廷。

  达成这个协议,清朝其实就完了,签字的日期是1911 年12 月17 号,等到段祺瑞等47 个将领联名呼吁赞成共和,以武力逼宫,清廷只能接受退位的安排。

  隆裕太后是一个平庸的太后,不像慈禧,面对这样的内外交困,面对袁世凯那种层出不穷的诡计,她根本招架不住。而且当时满洲王公贵族也确实到了极为不堪的地步。朝廷都要垮台了,袁世凯逼他们出钱,除了隆裕太后自己从宫廷里面拿出黄金,那些家里很有钱的,也都不肯掏钱。那些太子党们,王公贵族们,把钱财仍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面对危机、面临挑战时,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确实一败涂地,不堪入目。出力又不会,出钱又不肯,在临危起用袁世凯前,军权几乎都在满洲人手里,所有的重要岗位都在他们的手里。开政治局的会议,一桌子都是满洲的王公贵族,汉人只有一两个。袁世凯是北洋派的灵魂,他掌握了决定清朝命运的钥匙。如果不是那些满洲贵族这么没用,袁世凯已被削职回乡了,还怎会叱咤风云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