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重现辛亥的时代群像

辛亥革命网 2011-12-01 00:00 来源:民商 作者:傅国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于辛亥革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等大人物,也要重视民众也就是普
 

  对于辛亥革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等大人物,也要重视民众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和需求,这些都是重现那个年代的关键。

  百年前中国的社会大变革,最关键的一个结点与武昌有关。有的时候一个地方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武昌首义确实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中国是漫长的王朝专制时代。在此之后,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共和——中华民国时代,这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放在整个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共和国。共和国和帝国最大的区别就是帝国是有皇帝的,一家一姓进行统治;共和就是大家来统治,是众民来治理。政治是什么?孙中山讲“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众人之事就是要由众人自己来管理,共和其实就是由民众自我管理。

  所以对于辛亥革命,我们不仅要关注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等大人物,也要重视民众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和需求,这些都是重现那个年代的关键。

  三派同源——甲午之辱

  在晚清,帝国转向民国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第一种力量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第二种力量是我们一贯认为比较保守的,甚至有点反动的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后来发展为北洋军阀;第三种力量就是长期被忽略的,实际上在当时非常重要,以国内的张謇、国外的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表面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同,他们之间好像很难有基本的共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同一个起点,就是改革或者说改良。他们的起点在时间上都是在1894 年甲午战争之后。甲午战争对中国的震动比这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都要大,都要深远。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 年,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特别是有科举功名、作为社会支柱的士大夫阶层,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需要改变什么,朝廷没有变,民间没有变,什么都没有变。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启动是在1894 年甲午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被英国人打败我们不觉得有什么屈辱,因为英国人是我们所陌生的,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地理知识非常贫乏,不知道中国居然不是天下之中心。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一直认为中国就是天下的绝对中心,我们的概念就是天下概念,不是国家概念,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是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此前国人认为我们是真正的天朝大国。

  这个时候,读书人、士大夫阶层开始懵了,学生何以打败老师,一个比我们国力更弱、这么小的邻邦,居然把我们强大的北洋舰队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实力比日本海军还要强一点,但是我们战败了。

  我们败的不是军事,我们败的是政治制度。我们的政治制度比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要落后。我们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人家是君主加立宪,已经是一个现代政治制度,我们还是一个传统的古代政治制度。包括康有为、孙中山在内,很多的中国读书人开始反省,要改变中国就要从制度的变革开始。中国的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不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洋务运动就是学人家,你造枪,我也造枪,你造船我也造船。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学习人家的制度,才有了戊戌变法,才有了后面的晚清新政。

  梁启超、康有为这些人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在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鼓动公车上书开始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也是在那个时候。袁练的新式陆军请的教练有很多德国人,完全是模仿西方样式建立的一个新式军队。最初招募的7000 士兵就是后来北洋军的基础,这支军队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基础,袁的崛起就是他手里掌握了中国最新式的军队。也就是同一年,1894 年考中状元的一个读书人张謇,没有做官,而是回到了故乡江苏南通守制。第二年,张之洞看中张謇,要他办一个新式纺织企业,“状元办厂”,这在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事,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实业家,然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1894 年他是一个医生,可是他的兴趣不是治病救人,他想医国。他的第一个举动不是去革命,而是要改良。他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送到天津,但李鸿章正忙于跟日本人打仗,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孙文。他失望地南下,这个失望就让他完成一个人生的转型。既然改良的路走不通,万言书都递不上去,那只有革命。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最大的意义就是它的口号里面已经有创立合众政府这个词,这是一个新的东西,直接导致后来民国的出现。

  三派共识——有限革命

  三派不同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已在1894-1895 出场,无论是张謇、康有为、梁启超,还是袁世凯、孙中山。我说“三派同源”,三派都是同一个源头,起源于甲午战争之后的民族危亡的刺激。但是他们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是组织军队,一个是闹革命,一个是或倡导改革,或实业救国,再去推动中国改革。

  但是他们最终殊途同归,走到了一条道上。也许今天我们很难理解革命派、立宪派和北洋的实力派为何能走到一起?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命名他们的话,袁世凯代表的是实用,他很功利,很投机,他选择的是出将入相之路;张謇、梁启超们要推动中国改革,希望走一条渐进变革的道路,他们所选择的路径是稳健;孙中山则是激进。激进、稳健和实用这三者之间看似没有共同点,很难找到最大公约数,而社会的基本共识就是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