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丘逢甲的历史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3-06-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邱兴旺 查看:
30-31岁: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面临被迫割地赔款的严峻形势,丘逢甲四处奔走号召绅民抵制,并倾家财筹建义军,丘逢甲号召台湾绅民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先后上疏四次、血书三次以示愤慨和决心,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丘逢甲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倾家财以为兵饷,组建台湾抗日义军(号称160营10万众),任义军大将军,在清政府拒绝支持台湾绅民主动抗敌的情况下,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组建“台湾民主国”,率领台湾士绅民众坚持“抗倭守士”,并向国内外发表讨日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以台中义军为主力,浴血奋战,重创日军死伤三万两千多人,其中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向川能久亲王和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诚等在战争中毙命。经过五十多天的顽强抵抗,义军伤亡惨重,终因弹尽援绝而告失败,不得已挥泪离台内渡,返回广东省镇平淡定村(今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定居。
31-49岁:1895年,丘逢甲抗日事败内渡后,“深慨中国之弱,由于不学也,因思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女子为教育之根本”,“为开通风气计,则女子宜先从小学入手”。他以超凡的勇气智慧能力,不避时忌,不拘一格,与时俱进,迎难而上,锐意“新学”,开风气之先,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全面推进小学、中学、师范、女子、平民、业余、军事、科技、品德、思想等方面教育,通过其“教育救国”的艰苦实践,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观念而又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青年,“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材至多”,“学生出其门下者千余人”,“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这些青年由爱国进而走上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在中国(特别是在岭南地区)从事推翻清朝、民主革命活动的重要骨干,促进了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在丘逢甲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和孙中山先生保持了密切关系,参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活动。
45岁:1908年,丘逢甲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并受聘为两广学务公所议绅。担任广东省咨议局议长
48岁: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为广东省革命军政府教育部长,年底,丘逢甲被举为广东代表(也是惟一的台湾籍代表)到南京参与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筹备工作,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出贡献,被选为参议院议员,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9岁:1912年(民国元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丘逢甲一生创作遗产丰富,后人汇编《丘逢甲集》刊行,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抄》等,丘诗描绘了台湾旖旅风光,近代台湾人民的生活抗争,记述了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表达了台湾同胞的心声诉求,具有“诗史”的价值,形成了爱憎分明、洒俊拔俗、超逸清新、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堪称诗坛一绝,维新派领袖梁启超赞誉他为“诗界革命一巨子”、“天下健者”。钱仲联曾评《岭云海日楼诗抄》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