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2)
辛亥革命网 2012-08-18 00:0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作者:季卫斌 查看:
这些学者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辛亥首义精神进行探讨研究,但对首义精神内涵的概括大同小异。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与开拓精神、以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为重要内涵的辛亥首义精神体系。
(一)爱国主义精神
“归根结底,它(辛亥首义精神)的本质、核心和根源在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3]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以爱国爱民的崇高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爱国主义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先烈深受荆楚文化的熏陶,面对国内腐朽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积极为起义奔走呼号,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革命者甘愿舍弃一切,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百年历程,精辟论述了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真诚召唤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奋斗。[14]
(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与开拓精神
1861年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思想欲改变清政府内外交迫的局面,但这种以维护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强运动注定要走向末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掀起戊戌变法,试图以资产阶级改良的手段使清政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归于失败。这两次运动虽然是在不同的阶级领导下进行的,但都有一个致命的弊病,即没有认清清政府甘于腐朽堕落的真正面目和封建制度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实质,只是想通过改良的这一无异于火中取栗的方式求得生存,最终未能改变中国。武昌起义打响了新启元的第一枪,敢为天下先,用不同与以往任何形式的手段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结束帝制,并且建立起的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然在当时国内国际环境中,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但武昌首义创造的历史功绩和敢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继续向前奋斗。
(三)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
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举行了镇南关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但都失败了,革命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尽管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武昌首义先烈面对的是依旧相对强势的封建统治,在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上不敌清政府军队,但是以熊秉坤、吴兆麟和金兆龙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甘愿为打开新局面抛头颅洒热血,硬是凭着自己不怕牺牲和舍身为国的精神信念才在当时严峻的条件下取得了武昌首义的胜利,武汉三镇迅速光复。同时他们为了保卫革命果实,继续抵抗清政府的反扑围剿,在1911年10月18日同清政府展开了激战,史称“阳(汉阳)夏(汉口)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汉口、汉阳都失陷了,但是却铸就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正如辛亥革命志士张难先所说:“有此万余人之头颅,支持武昌根据地两月,使各省胆气雄壮,次第反正”[15]。他们用生命铸成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四)以人为本的精神
辛亥首义不仅是一场打破旧体制的革命起义,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盛行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革命者的猛烈冲击下轰然倒下,使人们认识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前进,不论腐朽落后的势力有多大、多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社会历史的发展。这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不断得到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发挥,人民成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动力,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在人民的支持下从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