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弃武昌辨(4)

辛亥革命网 2014-10-08 16:15 来源:《历史档案》2000年第4期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关辛亥革命后黄兴是否提出放弃武昌的主张,在史学界久悬未决,有关记载歧异之处颇多。,黄兴弃武昌辨,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汉阳失守后的状况、民军方面对停战的反应、援军不济,还是从冯国璋、段祺瑞的态度看,武昌断难守住,如果不是袁世凯下令停战议和的话,我们相信,以当时的情形,武昌必为清军夺去,当为自然。刘厚生说:袁世凯“把汉口、汉阳攻破之后,若要攻取武昌,易如反掌,但他并没有这样做。”(注:刘厚生《张謇传记》,第182页。)因此,黄兴认为要守武昌必须有援军的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四 黄兴因何匆匆离汉赴沪

  黄兴基于以上的认识,离汉赴沪,对此谭人凤颇有微词,他说:“迨至汉阳失守,不留武昌待援,匆匆赴沪,……又岂计之得哉?”(注:《谭人凤集》,第388-389页。)那么,黄兴为什么离汉赴沪呢?

  首先,黄兴离汉赴沪是为了求援。《辛亥革命先著记》上载,黄兴于11月27日都督府军事会议后,对黎元洪说:“我一人先往上海,如将南京克复,我即带两万精兵来援武昌。”故是夜黄即乘轮东下(注: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182页。)。《黄克强蔡松坡遗事》上亦道:“未几汉阳为北兵袭取,先生入武昌谒见黄陂,相与执手痛苦移时,已而谓黄陂曰:‘今者汉阳虽失,而长江下游,如苏浙等省,已先后独立,某将星夜赴沪,乞得援军来救鄂也。’黄陂善之,派兵士送先生出羊湖门,由大堤口绕道至毡呢厂。”(注:《黄克强蔡松坡遗事》,第20页。)黄兴后来果然为援鄂一事奔忙不已。12月2日,黄兴致电黎元洪说:“南京光复,联军克日来援。”(注:《民立报》1911年12月3日。)同日黄兴还与章炳麟、宋教仁联名致电林述庆曰:“鄂事紧要,亟待应援。临淮关须有劲旅驻守,既可进取,又可为援鄂之策应。”(注:《黄兴集》,第93页。)

  其次,黄兴离汉赴沪与建立全国性革命政权有关。据李书城讲:“上海光复以后,当地名流如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推庄蕴宽来鄂,为组织统一革命机构事,向黄先生和黎元洪征询意见。……他告诉我来鄂的真意,是请黄先生到上海去。他说:‘上海方面的人,认为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所拥戴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革命党领袖;而孙中山先生还在海外未回,现在只有黄先生是国内唯一的革命领袖,应该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他敦促黄先生早赴上海,但是黄先生对他说:‘全国军政统一机构,是愈早组织愈好,但不必要我担任领导人,我现在还担任武汉方面作战任务,不能离开武汉,看以后情形如何再说。’”(注:《黄兴传记资料》七,第31页。)随着阳夏战役的进程与全国形势的发展,黄兴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程潜离汉赴湘前夕曾对黄兴说他有“负责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要他“及早摆脱汉阳前线指挥任务,驰赴上海,设法攻下南京,作为革命根据地”。黄兴“深以为然”(注: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回忆辛亥革命》,第282页。)。当时全国各省纷纷“独立”,清廷只拥有东北三省与北方数省,势穷力孤,此种形势对革命派来说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中央政权,以号令全国,推翻清廷,而有此能力与威望的仅孙中山、黄兴二人。孙中山尚在国外,所以黄兴离汉赴沪正是这种形势要求的反映。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黄兴对组织全国性革命政府早有考虑。杨霆垣在《记鄂军政府的初期外交活动》一文中回忆道,黄兴曾在汉口失守前就对他说:“据我所得种种报告,料想南京不久可下。一旦中央政局成立,必定先设参议院。”(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3页。)

  从上可知黄兴离汉赴沪的动机,那种认为黄兴“历次革命起事后,一到失败他就脱身而去”(注:王振民《参加独立将校决死团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66页。)的解释,不符合历史事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