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泰戈尔访华九十周年(2)

辛亥革命网 2014-12-05 11:1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1924年,泰戈尔访华。泰翁东游,虽然远没有唐僧西游的动静大,但也有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居然也真的产生了许多文章,套个用滥了的短语,叫做“始料未及”。

  “对泰氏表现了极大热情,那种不仅出于礼仪而且更是出于文化认同的热诚欢迎,使两个不同国度的知识者达到了高度的精神谐和。”

  “他们之间有感情上的相契相合,有文化根源上的相连相接,更有道义上的相知相通。”

  “最重要的是,泰戈尔访华重新开启了中断千年的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

  上述这些评论,应该说都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

  泰翁东游,虽然远没有唐僧西游的动静大,但也有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居然也真的产生了许多文章,套个用滥了的短语,叫做“始料未及”。

  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泛泛报道一下泰戈尔在华游览了哪些名胜、会见了哪些要人,那么“泰翁访华”就并没有什么多的东西值得研究。

  但是,泰戈尔讲了话,讲了中西文化。

  “余此次来华,……大旨在提倡东洋思想亚细亚固有文化之复活,……亚洲一部份青年,有抹煞亚洲古来之文明,而追随于泰西文化之思想,努力吸收之者,是实大误。……泰西文化单趋于物质,而于心灵一方缺陷殊多,此观于西洋文化在欧战而破产一事,已甚明显;彼辈自夸为文化渊薮,而日以相杀反目为事,……导人类于此残破之局面,而非赋与人类平和永远之光明者,反之东洋文明则最为健全。”(陈独秀《太戈尔与东方文化》)

  在中国,每到一地,泰戈尔都要宣传这样的观点:“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东方文明远比“追求物质享受的”西方文明优越。他对中国当时“科学救国”的潮流,有些嘲讽的意思,对中国当前的物质主义也表示不解。他说,“我盼望那一天你们的民族兴起,表现你们内在的精神,那是我们共有荣华的一桩盛业。”(《在上海的第一次谈话》)

  如果这些话不是在那个年代讲,那么,“泰翁在华讲话”可能也不会有更多的东西值得研究。

  事实是,这些讲话,在中国引起了一场大论战。“反泰方”的理由清晰而坚决:中国目前需要的不是泰戈尔所宣传的“古老东方文明”,而是“进步的”、“现代的”西方文明。泰戈尔的讲话,是“消融中国革命的腐蚀剂”,“泰戈尔博士用这些来使我们民族短命,我们非反对他不可。”“我们是为了现代文明进步而反对泰戈尔博士。”

  显然,问题恰恰在于,泰戈尔在那样的一个时候——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国度——中国,讲了他的那样的话,这就成了个“事儿”,成了中国文化界、知识界火药桶的“导火索”。围绕着泰戈尔的讲话,中国的文化界、知识界分成了两大阵营,针锋相对,论战激烈。

  平心而论,从泰戈尔的游学经历考之,以泰戈尔的思维水准论之,毫无疑问,他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至少,比我们的某些号称“学贯中西”的人要明白和深刻得多。因此,他对西方文化的诸多(并非全部)批评,对东方文化的热切期望,应当说,自有其理由。

  可是,当他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新生才十三、四岁,说是“共和”,实则北洋军阀把持政权,时局风雨飘摇,各种思潮涌入。国家极像一个少年的“青春前期”,即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成龙成虫,就看这转瞬即逝的特殊时期的蜕变了。

  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是许多中国文化人的希望;但是对于东方文化的优越功能,也不乏足够的赞颂者。大动荡,大裂变,思想界本来就是个火药桶了。泰戈尔来与不来、讲与不讲,火药桶总有一天是要爆炸的、起火的。依毛泽东的“内因外因”说,内因毕竟是主要的。

  当然,如果是历史学家或是政治学家,对于九十年前围绕着泰戈尔言论在中国爆发的论战,似乎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甚至,也许有必要“时空穿越”一下,当面对泰戈尔说:“我反对你!”或“我景仰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