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所最重者节操——纪念田梓琴的《名誉论》发表100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4-09-28 15:4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希敏 余品绶 田伯炎 查看:
人间所最重者节操,才能次之。有经久不变节操之人,即为国家社会所托命之人。
——田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清末民初,时势造就了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强烈的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感,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为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创建共和而以身许国,义无反顾。
田梓琴先生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也是革命政党领袖集团的主要成员。
田梓琴(1879-1930),名桐,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人。1903年赴日留学,1905年参与中国同盟会的发起和组建工作,为首批会员并任该会评议员、书记部书记。1911年武昌起义,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总司令部秘书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参事、临时议会议员。
1913年3月,宋教仁先生在上海遇刺身亡。
田梓琴与宋教仁是武昌文普通中学志同道合的同学,是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立志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亲密战友。宋先生遇害,田梓琴立即与张汇滔赶至安徽,起兵讨袁。随即各地掀起“二次革命”的热潮,但终以寡不敌众而失败,后赴日。
“二次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形势跌入低谷,大批革命党人流亡东京,不久中山先生也来到日本。孙先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的构想,田梓琴积极响应并参与建党工作,任中华革命党党务部副部长、湖北支队长。
1928年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委员等职。
1930年7月2日,田梓琴先生病逝于上海。
先生博古通今,文笔犀利,一生宣传革命,先后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复报》、《泗滨日报》、《国光新闻》、《太平杂志》,笔耕《民报》、《中兴日报》、《国风日报》、《民国》等革命刊物。先生综合古今中外盛衰兴亡之道,分析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社会情状,不断阐述着他的治国纲领与施政策略,成就了诸多重要论著。
1914年,为了进一步加强革命宣传工作,扩大舆论影响,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民国》杂志于当年5月10日创刊。梓琴先生以其三十余年亲身的经历与感悟,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发矇振聩的文章——《名誉论》。
(二)
田梓琴先生为什么要撰写《名誉论》?
梓琴先生敏锐地观察到当时社会变化的一种现象:对“名誉”趋之若鹜。他尖锐地指出,“今日之中国,知有‘名誉’,不知有‘人格’,日退居于禽兽而不知耻。”因之,“吾惟此惧,不能不为降格之求。无已,作《名誉论》。”
《名誉论》是对于名誉应取之有道、获之有德,不能本末倒置的深刻阐述,是中国当年新的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追求。
对于名誉的态度,田梓琴先生认为应当力求审慎。虽然名誉在道德堕落时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用于长期治国安邦。重名誉之人不慎,则易为名誉所驱使。
他深刻地指出:“名誉过重之人,多不求之内而求之外,意志既失,主义无存,不能保其独立不羁之精神,必致背夫伦理道理之根本。斯个人思想之自由,被专求名誉之心所束缚而不能自解,为名誉所驱使之流弊,不免为他人无形之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