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李大钊(4)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龚书铎 黄兴涛 查看:
三 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怀想和评价
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怀着悲痛的心情参与组织了他的追悼会,并送了一幅长长的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27
在这幅挽联中,李大钊高度评价了孙中山40年瘁心于民族革命事业的精神和伟大功勋,称他为“革命的中流砥柱”、中华民国的“建国山斗”,描述了孙中山逝世后举国上下的悲痛之情。一句“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既表达了他自己对孙中山逝世后国内局势的深深担忧,又显示了他自己的志向。最后,他号召人们遵依孙中山的遗训、完成国民革命的大业,以告慰英灵。李大钊的这幅挽联,因其为国民党中地位最高的共产党领导人所做,代表了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之死以及今后革命态度,且全联较长,感情真挚,评价得当,因而在当时就格外引人注目,随之广为流传。
对于李大钊继承孙中山遗志,反击国民党右派分裂阴谋的实际斗争,我们不拟论述。在此,我们只探讨其对孙中山的怀念、宣传、认识和评价问题。
孙中山逝世之后,李大钊时刻怀念着这位与他有着深厚情谊的革命“先锋”和“老祖”。在讲述帝国主义侵华史的时候,他不由得想起孙中山,想起他所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临终遗言,告诫人们“当如何努力,才可对得起我们的先哲,我们的革命首领,为国奋斗而劳死的孙先生!”在国民党于北京升旗典礼的时候,他又“不由得要追思那已经离开我们的总理孙先生”,想起他对青年的希望和勉励,想起他卧病在床为胜利的喜讯而乐,为军阀卖国之举而怒的伤感情景,并由此号召国共人士“肝胆相照”、“披诚相见”,在“国民领袖孙中山先生手订”的青天白日旗帜下,“牵起手来,向革命的阵线前进”28。在纪念列宁逝世二周年的大会上,他还是不由得“回想起我们的中山先生”,并将孙中山与列宁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两相比较,号召列宁主义信徒和中山主义信徒不必分出“此疆彼界”,而“应该紧紧的联合起来!”29进而,他又去研究孙中山,评判他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的位置,估价中山主义在世界革命中的意义。最后在《狱中自述》里,他仍挚情地回忆他与孙中山相交、合作的愉快往事,并以中山先生的遗嘱来驳斥所谓国民党与苏俄签定秘约、出卖主权的恶毒中伤。
同1922年以前的情形相反,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在文章中经常提到孙中山。可以说,在这两年之间,对孙中山的怀念,对孙中山革命事迹的宣传与革命精神的阐发和提倡,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评价,以及通过这些来服务于国共合作的革命事业,已成为李大钊思考、工作乃至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李大钊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可以概括为人格、精神、思想以及历史地位和贡献四个方面。李大钊认为,孙中山的人格同列宁一样,是极其高尚和伟大的,“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30;孙中山的精神也同列宁一样,“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百折不回,不断革命,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说:“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我们应该服膺这种精神!”31对于孙中山的思想、李大钊的论述比较分散,也比较早。还在孙中山生前,李大钊就提到他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族主义”。他认为三民主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民生主义其目的;民族主义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至于民权主义,乃运用民生主义的方法。”32关于民族主义,他认为孙中山“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的解释略有更变。其在未革命时(辛亥以前),所谓民族主义,不过是对汉满民族而言的意义;其在既革命(辛亥)以后,所谓民族主义是指合中国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一家,只不过稍有汉族为中心的意义。至去年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开会,关于民族主义又有新的解释。这解释系分对外、对内两方面:“在现世中国的民族,为要独立而反抗其他任何民族的侵略与压迫,这是对外;同时在国内经济生活不同的民族要使其解放,自决而独立,这是对内”。并指出,“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经了这番解释,其意义也更新而切当了”33。李大钊对民族主义发展过程的论述和评价,简明清晰,大致准确。在当时能达到这种水平,实为难得。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强调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看法不同,李大钊认为民族主义虽是实现后者的前提和手段,但却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这一理解,和他对整个近代革命、尤其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特点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
孙中山逝世时,李大钊在挽联中曾提到“须本三民五权”,但在此之后,鉴于国民党右派利用三民主义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歪曲,并以此来反对国共合作,他便不再使用“三民主义”的总概念,而代之以“中山主义”。即使是“三民主义”之中的分支概念,他也很少谈及。从《李大钊文集》所收的文章来看,他只是在讲述中国历史上平均地权运动时,提到过一次“民生主义”的概念。他说:“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其中心亦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惜其所拟的平均地权办法,未能及身而见其实行”34。
李大钊以“中山主义”来概括孙中山的思想核心,那么,“中山主义”是什么呢?李大钊认为,“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和策略”35。这种理论和策略有一个发展过程,直到孙中山晚年才完全成熟。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发展一个革命政党,它能容入广大的民众参加,尤其能将民族革命纳入世界革命的轨道。实际上,李大钊所谓的“中山主义”,只是一种新的民族主义而已。这种民族主义之“新”,具体表现为“容纳中国共产党的分子”36,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和依靠广大的民众。而这三者又紧密相连。所以李大钊说:“即如把共产党加入组织,就是他自己将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亲手给连接起来了”37。在这个意义上,李大钊还将“中山主义”与作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列宁主义”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同是帝国主义时代“革命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