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李大钊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龚书铎 黄兴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65年前,李大钊曾“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将孙中山与列宁的思想、精神与品格“比较的看”,由此说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期望

  一 孙李交谊与国共合作

  孙中山和李大钊,分别是与国共合作最有关系的两党领袖,对他们二人彼此的交往和友谊进行考察,于我们认识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初期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据宋庆龄回忆,孙中山同李大钊的最早交往发生在1919年。她说:“早在1919年,他(指孙中山――引者)就同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他看到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①可惜她没有对此提供具体的证据。从孙中山在五四前后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来看,他和李大钊在1919年有过接触是存在可能的。经过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尤其是护法战争的失败,孙中山意识到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都不足靠,从而陷入到深深的失望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启发和希望。从1918年开始,他就与苏俄有了表示合作愿望的书信来往。而他个人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兴趣,则是早已有之。五四前后,他的最亲密的助手朱执信热衷于研究马克思、列宁,善意地介绍苏俄,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孙中山对人们研究马克思、列宁感到高兴之事确属不误。在五四运动期间,孙中山爱看《每周评论》,且有营救陈独秀和胡适的举措。②之后又派戴季陶、沈玄庐创办《建设》和《星期评论》,以共同致力于新文化运动,而戴、沈等人皆与李大钊相熟识。上述这一切都说明在1919年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巨子、热情介绍苏俄、宣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李大钊不会感到陌生,且有可能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即使有过,恐怕也不会多,更不会很正式。直到1922年8月以前,李大钊在文章中似乎都未曾提到孙中山的名字。1921年夏,当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希望见到孙中山与其商谈合作事宜时,李大钊不是直接给孙中山写介绍信,而是请求蔡元培帮忙予以介绍。③这也说明,在此之前,孙李之间并没有什么正式的交往。

  孙中山同李大钊的正式接触,是1922年8月在上海的那几次著名会谈。这些会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已作出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之后,李大钊奉组织的委派而行的。在此之前,李大钊对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议起了重要作用。1921年底,马林同孙中山商谈了扩大国民党和建军等问题之后,在回国之前,曾与李大钊等中央同志多次交换意见,讨论关于联合帮助国民党的问题,并取得了李大钊等同志的大体同意。1922年5月,中共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7月又召开了“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这两个文件里,中共赞扬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真诚地批评了它对内对外政策的动摇性,并表示愿意邀请国民党等全国革新党派,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联合战线。8月,马林重来中国,带来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的指示。为此,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特别召开了杭州会议,对此进行议决。据陈独秀回忆说,当时他和李大钊、张国焘等都“一致反对此提议”,“其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④。但张国焘的回忆则与此不同,他说当马林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时,中共当时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李大钊最为赞同,经他向其他人进行“疏通”工作,最后才形成了决议。⑤从李大钊当时的思想和活动来看,张国焘的回忆似更真实。1922年前后,李大钊正热心于搞民主联合战线工作,他认为在坚持共产党彻底革命的纲领的同时,也不妨在改造中国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上谋求“调和”的统一行动。1922年8月,李大钊从上海到杭州参加西湖会议前,曾给胡适写过一信,信中说:“中山抵沪后,态度极冷静,愿结束护法主张,收军权于中央,发展县自治,以打破分省割据之局。洛阳对此,可表示一致。中山命议员即日返京。昨与溥泉、仲甫商结合‘民主的联合战线’ (Democratic front),与反动派决裂。……《努力》对中山的态度,似宜赞助之。”⑥由此可见,李大钊在参加西湖会议前即持联合孙中山的态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