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5)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民革中央 作者:徐波 查看:
(三)中国“大革命”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是孙中山思想理论指导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伟大成就。
尽管大革命(1925年-1927年)进入高潮时孙中山巳经逝世,但在其三民主义旗帜指导下进行的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迅速摧毁了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军阀统治,取得了又一次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的南京政府,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现代国家上层机构组建,“实施了较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变革”,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开始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使国力大为提升。这些工作“促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也为抗日战争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明确确立了“统一中国”和“建设新国家”的目的。其具体工作是以国民党为基础,组织一个现代型的国家机构,包括新型的政府、海陆空军,使中国能在新世纪里立足。此外,按照孙中山原先的设计和构想,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开始实行“训政制度”,并于1931年5月5日召开国民会议,这是“中国国民党建立后,首次召集的全国性民意会议”,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也具有积极意义。在财政金融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财政经过整顿,有了“明显的进步”,地方财政制度的确立,表明南京政府的财政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国家财政的形式”。 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自1928年初步实现国家统一开始直到1937年日本大举侵入中国,以孙中山经济现代化思想为指导,在全国全面实施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即国民政府的十年建设时期。
在中国实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最早即是由孙中山提出来的。1927年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后,宣布将其工作重点由武力统一而转变为经济建设,并开始大规模开展国家现代化建设。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中国之革命,今方由理论宣传与武力征服期,逐渐进于此两种工作与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并行之时期。”国民政府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理论,也都是以孙中山理论为其核心和指针的。在此后十年间,国民政府逐步确立起现代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由国家政权出面对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税收、交通运输、农村经济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整顿改造、重组建设。并通过与各帝国主义国家交涉,收回了部分被帝国主义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包括关税自主权,邮政、电讯、铁路的管理权等。
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成就显著,通过以上工作,使此时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此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7.6%,从电力工业、纺织工业、钢铁、机器、交通运输到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事业,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建设等,都有较快发展。根据吴承明的研究,1936年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占工业总值的42%,占工农业总值的20.46%。如果不算农民自给性的加工产值,则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占工业总值的65%,占工农业总值的24.48%。
孙中山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决非停止于1930年代。本文仅截取1911-1937年一段,已经可以看到,孙中山所开创和规划的道路,是一条“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振兴之路。在孙中山建设“现代国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孙中山等一批批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的奋斗,以辛亥革命为开端,成功地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质变,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初步转型,孙中山理论也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论旗帜。但同时还应该看到,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道路又是一条坎坷艰难的道路,是中国人至今仍然需要不懈努力的一个实践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重新走上建设“现代国家”的道路。不仅经济现代化成就显著,走向宪政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渐渐提速。时至今日,中国正努力褪去传统国家的中世纪襁褓,“现代国家”的轮廓正缓慢成型,中国人建成一个“现代中国”的目标已非遥不可及。显然,在当今中国人以构建“现代国家”为目标的继续跋涉中,重新回顾和审视孙中山等伟大先辈们在建设“现代中国”进程中留下的政治遗产及思想资源,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