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27)(5)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逢樵作了简短的讲话,他说:弟兄们,咱们在深山草泽,几经寒冬,为的就是光复大旗升起的一天。今天,咱们括苍深山的这支光复军,终于新

  窝在深山好几年,如今终于盼到出山的时机,大家感到步履特别轻松。山风阵阵,翠竹摇曳,似乎留恋地向战士们招呼道别。半个多钟头,逢樵和赵舒他们带领的这支队伍,已经跨过汉溪,来到横塘岸村边。战士们见村庄里涌出无数观看群众,更觉得浑身儿带劲。

  周守邦已经在大路边备了茶水等候。他听见四周群众悄悄儿议论:“你瞧,衣服不怎么统一,那脚步声倒蛮齐!”“哈哈,枪、棒、刀、棍,武器倒不少!”“哟,那几支是什么枪?从来没见过呢!”……

  周守邦听着,心里也喜滋滋,甜丝丝的。逢樵举手向观看的群众招呼,脸上笑盈盈的。他想:这支队伍在山中的几年训练,汗水没白流!自己这几年辛辛苦苦为这支队伍张罗,总算没白费心血。特别是看见队伍前头那面迎风飘扬,绣了“光复军”三个金色大字的旗帜,更感到心里升腾着胜利在望的喜悦。周守邦昨天就安排人做馒头,这时候,他已经叫人把两担馒头放在大路边等候了。见逢樵和赵舒等人终于走了过来,忙叫逢樵派人把这两担馒头挑上。逢樵说:“我们昨天已经烤好饼,这馒头还是你自己留着吧!”守邦说:“这怎么行?一家人全吃馒头,三天也吃不完啊!”守邦顺手从箩筐里拣起一只馒头说:“你瞧,我特意请人雕了‘光复’两字,蘸了红粉盖上戳子,这馒头还算是我周家的吗?”

  逢樵见如此,只好收了守邦送的两担‘光复’馒头。队伍在横塘岸村稍事休息,云驹乘机给战士们分发了守邦送的馒头,每人三只,三军开路!

  忽然,逢樵在人丛中发现自己的大女儿杏玉,心中奇怪,过去问她:“大大,你怎么也来了?”杏玉把头一侧,回答说:“我来接你呀!”她年纪只有十多岁,但在众人面前,一点儿也不显得忸怩。她过去拉过文静的钻谟说:“钻谟,咱俩一起跟爹出征去吧!”钻谟在众目睽睽之下,倒有些拘束,说:“你爹会要吗?”这时,守邦也走了过来,对儿子说:“大大爹如果带你去,你敢和大大一起去吗?”逢樵却对钻谟说:“谟谟,近来身体好点儿吗!还是在家好好调养,有空,协助你爹照料好家务吧!”杏玉见钻谟在她爹面前,一点也显不出男子气来,心中一气,鼻子里“哼”了一声,跨上身边的一匹大红马跑了。道路上,卷起一阵烟尘。村边的战士们一见,都不觉啧啧赞叹。守邦心眼里也十分佩服这未来的儿媳妇,他想:“真是将门出虎女!”

  在壶镇双眼井边的市场,宽阔的空场上,早已经人头攒动,刀枪林立。除了壶镇各村的民团,其他从潘潭、胪膛、上王、雅化路各村来的民团,在各自的团长率领下,正守候在那儿。左边那一支特别整齐雄壮的队伍,是左库、金竹的民团,他们昨天刚从永康参加光复回来。他们的脸上,除了兴奋、激动,更带着几分胜利的光彩。

  这天,正是辛亥年,即1911年的11月23日,当吕逢樵的光复军骨干队伍,在光复大旗的指引下,步履整齐地步入市场,市场的四周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雷炸般的掌声。

  市场戏台前边,连接着戏台已经搭起一座高台,一字儿排开的三张八仙桌上,摆满了祭旗的礼品:全猪、全羊、全鹅、全鸭、还有数盒红鸡蛋及几大盆撒满黑芝麻贴了大红双喜字的发糕。那面绣了金色大字的“光复军”大红旗,在桌旁的高高旗杆上迎风招展。

  戏台上,赵舒对着下边的队伍指指点点,在赵舒的指点下,剑中、嘉益、火龙等人,把市场上的各队民团,进行了编制调整,编成三支队伍。正在这时,和珍和一批女学生各提一篮东西挤了进来。她们在嘉益、剑中、火龙等指挥下,把一枚枚书写着“光复军”三字的臂章,分发到各位战士手中。原来和珍等人,在制作好“光复军”大旗后,就先出山了。她接受了为光复军战士紧急赶制“光复军”臂章的任务。菱形的臂章做好了,可是文化人不多,请誰帮助书写呢?好在她曾任育英女校校长,她把臂章分到当时尚在办的中社、叙成、燕翼等学堂的学生,请他们帮忙,果然,没半天问题解决了。

  祭旗开始。云驹先点燃红蜡,烧上高香,接着手执一只大红公鸡,只一刀,斩掉了鸡头,在台前的旗杆上及八仙桌的桌脚下,洒了殷红的鸡血。嘉益站在戏台上,高昂起头,对着猎猎飘动的“光复军”大旗,高喊了一声:“光复中华,旗开得胜!”一时间,鞭炮锣鼓齐鸣,欢呼声、欢笑声夹杂在一起。整个市场硝烟腾腾,红红绿绿的纸屑散了一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