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7)(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三人各喝了一碗冷粥,又扒了两碗热饭,因为菜汤酸溜溜的,吃起来觉得特别有味道。刚吃完饭,店门口走进两个人来,是卖唱的父女俩。父亲的眼睛不太好,戴了副墨镜。他一坐下,就摆开架式拉起来。逢樵一听,拉的是嵊县本地的“的笃腔”——这是越剧的前身,当时越剧还没有在舞台上演出,正处在“沿门卖唱”阶段。女孩儿年纪不大,大约十二三岁,双手拢着垂在胸前的粗辫子。胡琴一起板,她就接腔唱了起来。逢樵没料到,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竟有如此好的嗓子。他仔细品味着那唱词儿:“长工苦,像黄连,一年四季没春天。苦难的日子恨无穷,仇恨的种子埋心间。何年何月野火起,风卷野火势燎原……”
逢樵对锡麟说:“这小妞儿唱的,还有点儿意思呢!”等女孩唱完一段,锡麟走过去递给她十枚铜板。逢樵说:“我没零钱,干脆拿去罢!”他把一块白洋扔到女孩儿的怀里。成章叫女孩子过来,他弯下腰问:“小妞儿,你唱得好,唱出了穷人心中的苦和闷,这唱词儿有人教你吗?”女孩儿见他们给了这么多钱,认准他们是好人,就如实说:“这唱词儿,是我大叔叔教的!”成章正想问她“大叔叔”是谁,女孩子的父亲开腔了:“几位好先生是外地人吧?我们嵊县,竺大爷拉了个山头,叫平阳党,她大叔叔,就是跟竺大爷参加平阳党的人……”
锡麟一听,点头说:“对了,这竺大爷就是牛大爷竺绍康了!”父女一听,惊喜地问:“你们认识?”“认识,我们正要去拜识竺大爷呢!”女孩儿说:“我们领你去吧!”于是,逢樵三人很顺利就找到了竺绍康。
竺绍康正在一所祠堂的中厅里,他坐在一把交椅上,手指挥动着,朝面前笔直站着的六位青年讲些什么。当他听到有三位客人来访,马上站了起来。一见是成章他们,真是喜出望外,说:“是什么风把三位仁兄吹来了?”逢樵说:“当然是东风!”茶罢饭后,成章向竺绍康说明了来意,竺绍康说:“太好了,我正要派这六位去你们大通呢。我已经安排好了,让他们一头铺盖一头米,挑到大通去。”成章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片子递给那几个青年,让他们带去。
三人在嵊县逗留了二天,观看了县城,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第三天,继续上路。
经过东阳县,三人住宿在一间小客栈内。晚饭后,成章感到疲倦,倚靠在床上。锡麟拿出提袋,取出几张图画纸,又开始他的夜间作业。他喜欢画地图,也善于画地图,每经过陌生地方,他总要把村庄、地形、山脉、河流在纸上草草勾画,并注上有关地名、物产。下边,还注上当地可联络的人物。逢樵很佩服他的韧劲,更赞赏他的才干,每次锡麟绘画,他总在一旁细细观看,时不时给他递上橡皮。他想:“这是地舆图,也是联络图,还是风情画,一举多用啊!”他想起了壶镇垟,想起了潺潺的好溪,想起好溪两岸星罗棋布的村庄,还有四周那层峦叠嶂的山岭:赤岩山、括苍山、蛤蟆岭、牛背垅、马飞岭。壶镇垟的地图也要绘一幅,到时候请锡麟助一臂之力吧!想到这儿,他对锡麟说:“伯荪,这次我想带你到壶镇垟转一圈儿,你帮我绘一张壶镇垟的地图吧!”锡麟说:“行,只要带我看过,画图不成问题!”
第二天,他们吃了早饭,正要动身赶路,忽然一阵吵嚷声把他们吸引住了。成章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个准备到省城求学的读书人,不慎丢失了钱包,无法付清住宿膳食费用,争执中,只得把身上的衣裳脱下来作抵押。
成章把事情问清楚之后,心中焦急,他对读书人说:“你这样脱衣裳作押,身上单簿,有个风吹冷热,岂不糟蹋了自己身子!”一旁的逢樵和锡麟,也正在思考着怎么办,成章忽然从口袋里取出三块钱,说:“店家靠店谋生,欠款必须还清,这三块钱你拿着,足够付清几天的膳宿费用了,多余的,你可继续赶路作盘缠。”接着,他从读书人手中,一把夺过刚才脱下来的那件衣裳,直往自己的住房中走去。他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不但把读书人弄得目瞪口呆,连周围观看的人,也都愕然。过了一会儿,陶成章拿了那件衣裳又回来了。原来在那件衣裳的口袋上,陶成章给插了一块三寸见方的硬纸板,上边写着“谨慎警觉,失钱之鉴”八个字。逢樵、锡麟及四周的群众这才恍然大悟。逢樵赞许他说:“焕卿啊,你这个人想得真细!”
那读书人接过衣裳,忽然提起如何归还这三块钱的事。陶成章恳切地说:“相助无须归还,你若执意要还,可把钱送到我的朋友那里去。”读书人急问:“不知先生的朋友住在哪里?”陶成章说:“我的朋友,四海之内,天下人间,今后凡是碰到像你刚才那样,路遇困境的人,他就是我的朋友!”
成章等三人出发上路了,那读书人还伫立着,眼里闪动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