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吕逢樵光复处州府(连载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文风 查看:
创办大通群龙汇聚会稽 招募俊才足跡遍及括苍
小酒店只有三张桌子,他们拣临窗的一张坐下。一坐下,成章就感觉到秋瑾这次回国,心情可能不好。因为作为女性,秋瑾向来大方而勤快,今天一坐下,不叫酒菜,却双手捧着下巴,愣着神只是望着窗外灰暗的天。成章关切地问:“是催你回去的信吗?你不是说号召女子去日本留学吗?对象不多?”
秋瑾微微颔首,叹了一声:“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多年离开故乡,亲友又少,恐怕难以达到愿望。”
逢樵宽慰她说:“好事本多磨,没人去,你自己先回去吧,等大通学堂办起来,就要人有人了。这边我们先开场,等你学成回国,再一起干!”
逢樵回到绍兴城内,天色已暗。他和成章找到锡麟,知道校址问题已经解决:即不设普济寺,改设在豫仓的一座古代贡院的义仓内。屋宇数十间,还有厅堂、天井、厢房,几十张学生桌一放,勉强还可以。
一连几天,成章、锡麟和逢樵,都在忙着张罗学校的事情。怎么布置厅堂呢?锡麟想:过去旧私塾,要悬挂孔子先师的图像,有的则以梅树下卧只梅花鹿的图代替;现在是办新式的学堂,当然不能老一套照搬。锡麟征询刚走来的逢樵,逢樵说:“学堂是文化之地,少不了对联,你何不写副对子贴上!”这一说,正合锡麟心意,没多久,一副对子拟好了,逢樵凑过去一看,上联是:“十年教训,君子成军,溯数千年祖雨宗风,再造英雄于越地;”下联是:“九世复仇,春秋之义,愿尔多士修鳞养爪,毋忘盗寇满中原。”逢樵思索了下,觉得对联的内容,与他们创办的大通学堂,十分吻合。一批批骨干人才在这儿训练,不是“再造英雄于越地”吗?逢樵说:“焕卿的字,遒劲老辣,我去请他来挥毫。”等到锡麟外出办事再回学堂,对联早已经高高地贴到厅堂两边的大柱子上了。
就读的学生陆续来报到,逢樵临时成了登记人。登记中,他忽然想起了赵舒、赵卓叔侄俩。他们离开“台温处会馆”之后,说先到杭州转一下再来绍兴,谁知这一转就六七天,现在这“二赵”正不知在哪儿呢……突然,逢樵两眼一黑,身子往后一翻就倒下了。迷糊中,他只觉得双目被什么牢牢掩住。他正要用双手尽力扒开,身后爆出格格笑声。手是扒开了,被捂的双目似乎还冒着金花。从那熟稔的朗笑声,逢樵知道是赵舒这小子在捣鬼。旁边的赵卓到底比他的小叔子老练,他说:“人家在办公,你开啥玩笑,也不看看时节!”赵舒伸了伸舌头,扮了个鬼脸,他从逢樵的手中抢过笔说:“好,那就先罚小弟代劳!”说着,赵舒一本正经地坐下,接替逢樵做登记工作。
来了二赵,逢樵感到如虎添翼。成章与赵舒、赵卓,早在“台温处会馆”就已经相识,他把二赵介绍给锡麟,并让赵卓担任学堂会计及监学,主办军需。
一天,赵舒经过厅堂,厅堂两边大柱上的楹联,不知怎么勾住了他的双眼。先是那一笔苍劲老练的字体,细细一读,楹联上文字的工整、含义的隽永,也叫他惊呆了。望着楹联,他联想着学堂的未来,生龙活虎的学生,严肃而紧张的军训,还有当当的钟声,尖锐的哨声,这一切,又新鲜又让人激动。他正想得忘神,门外闯进来四个人。他往外望去,一束阳光正好从四人的后背逼射过来,背着光,他一时看不清来人的面目。赵舒正大睁着一双怔怔的眼睛,进来的人中,有一位大声喝斥:“赵舒你这小子,在外边才几个月,眼睛就长到额角上去啦!”
赵舒“哟”了一声,忙上前抱住了来人,说:“我被门外的阳光照花了眼,得罪了!”来者哈哈一笑说:“这我知道!”
来的正是来大通学堂学习的壶镇三青年:柳云驹、陈火龙和吕剑中。还有一位,就是人们称他为醉笙的丁熔先生。来了同乡同志,赵舒乐得跑去喊他的大侄子赵卓。赵卓让赵舒去安排三青年的住宿吃饭,自己把丁熔带到他的房间。丁熔问赵卓:“宏甫,离开台温处会馆之后,我回缙云,你是和逢樵一起来绍兴的吗?”赵卓说:“是赵舒拉我到上海,开了家‘天宝客栈’。他说,敖嘉熊开会馆,为的是联络人才;在上海,更可以荟萃人物,我们开个客栈,不就是一个旅沪党人的活动基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