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香港澳门的不解之缘(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孙重贵 查看:
二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名文,字德明,于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1813-1888),16岁时曾在澳门当过鞋匠,还做过裁缝。直到32岁回乡成亲。 婚后,孙达成留在家乡务农,41岁时生了长子孙眉,53岁时生了第三个子女,取名孙文即中山。
1879年5月,年仅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由家乡香山来到澳门。然后转搭英轮“格兰诺克号”远赴檀香山,与在檀香山经营农场的长兄孙眉团聚。 孙中山第一次来到澳门,看到了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街道两旁矗立西式圆拱型建筑和尖顶教堂,妈阁港内停泊先进的葡国军舰和各国轮船。此次旅行使孙中山大开眼界,从这里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他后来写道,“初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遂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871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长兄孙眉飘洋过海,去夏威夷谋生。 后来在茂宜岛垦荒,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数年之后,孙眉已经成为一位拥有土地6000英亩、牛马猪等牲畜数万头、雇工100多人的大企业家,成为当地首富,被称为“茂宜岛王”。
1883年夏,孙中山在檀香山生活5年后回国。他在村中与好友陆皓东因反对迷信,损毁了村中北帝庙的神像,为村民所不容,便经澳门到香港读书。孙中山于1883年11月进入香港拔萃书院就读,次年4月转入中央书院(1894年改名皇仁书院)。1884年11月前往檀香山半年,返港后完成中学课程,并于1886年秋考入广州南华医学堂,1887年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在港大就读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
孙中山17岁来到香港,前后在香港求学长达近8年时间,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萌发并形成了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孙中山在中央书院读书期间,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他后来回忆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以香港大学校友身份回校探望,并在陆佑堂向师生演讲:“从前人人问我:你在何处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系从香港得来。”明确指出香港是他早年革命思想的发源地。
自1885至1890的五年间,孙中山时常来往于港澳,与同村邻居的杨鹤龄、同学陈少白、朋友尢列等相交最密。在香港歌赋街24号扬耀记商店和澳门水坑尾巷14号杨鹤龄的家中,一起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鼓吹革命救国,公开提出“勿敬朝廷”的口号。孙中山回忆当时情况:“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的鼓吹,常来往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辞,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陈少白、尢少纨、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则陆皓东而已,若其它之交游,闻吾言者,不以为大逆不道而避之,则以为中风病狂相视也。予与陈、尢、杨三人常往香港,昕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之间戚友交游,皆呼‘四大寇’,此为予革命言论之时代也。”
孙中山在港澳,结识了一批有志于改革的维新派人士。如中国近代史上改良思想家、维新启蒙大师何启,他于1887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西医书院,开办医学教育培养华人西医,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所专上院校,孙中山为该校第亠届学生。他的国文老师、道济会堂长区凤墀,曾在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汉语。 孙中山入教时在受洗登记册上署名为“孙日新”,来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区凤墀则为孙中山取了“逸仙”这个号,寓意“自由神”。
居住在澳门的早期著名维新改革家郑观应也是孙中山良师益友,孙中山常登门拜访这位比他大24岁的乡亲,交谈对时局的看法,探讨学习西方的主张。并把于1891年写的有关改良农业文章《农功》,请郑观应指点。《农功》一文,呼吁“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未备俱,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郑观应以孙翠溪的笔名,收进其所编的名著《盛世危言》中。
另一个对孙中山影响较大的人,是清朝三品官衔大臣郑藻如,他也是香山人,曾出使过多个国家,主张政治上效法西方,进行根本的改革,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早日富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书的序言乃邀郑藻如撰写,孙中山于1890年写了《致郑藻如书》,向他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凡此种种,表现了他对革命和建设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