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辛亥百年纪念潮(3)
辛亥革命网 2012-01-04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郭世佑 查看:
“辛亥革命精神”是什么?
“辛亥革命精神”除了屡败屡战的进取精神与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还有不畏强权的自主精神,包括对外谋求民族独立,对内追求民主、自由,如果抛开这三点,就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只能兜圈子。
100年来,神州儿女也应该对辛亥先驱们心存感恩。各级教科书与照本宣科的舆论都喜欢断言,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其实,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民主”版本,东、西各方皆然。晚清革命虎将兼朴学大师太炎先生曾把“民主”一词当作偏正结构的老词,却不是主谓结构的新词,真不知是该欣赏太炎先生的实话实说好,还是该抱怨他的陈词滥调好。
在辛亥百年纪念的宣传资料、领导报告与标语口号里,使用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弘扬辛亥革命精神”了。至于什么是“辛亥革命精神”?究竟要弘扬什么“精神”?其实语焉不详,没有谁说清楚过。如果把辛亥革命精神概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也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在近代中国,为了“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肯定不止孙黄那一拨反清志士,推动官费留美教育的容闳、书生经商的张謇、“誓起民权移旧俗”的梁启超等人都是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者,只是各自的理念与奋斗方式不同而已。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精神”除了屡败屡战的进取精神与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还有不畏强权的自主精神,包括对外谋求民族独立,对内追求民主、自由,如果抛开这三点,就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只能兜圈子。
正是因为对“辛亥革命精神”的认识不够精到,就难免在百年纪念中出现动口不动心的现象,走过场,外表很热,心里很冷,甚至闹出自己察觉不到旁人却一看便知的笑话。
在辛亥革命史国际论坛,已有十年一见的师友约定,如果再过十年,很多前辈史家恐怕就已告别人世,部分同辈学者也将陆续归天。无论学术研讨会现状如何,我作为晚辈学人,都只能忍住,珍惜这样的聚会,不能使性子“搅局”,不然,我会拒绝这样的照相与这样的用餐,转身走人,吾等还有责任适当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人格尊严与学术尊严吧?有鉴于此,我在此会闭幕式上奉命发言时,就不得不在结尾时补充几句:“我们的前辈一再教导我们,历史学很重要,既可增民智,也可以资政、资治,可以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长治久安,那么,辛亥革命已经100年了……民权尚未成功,我们一起努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大概因为3天的研讨场景还历历在目,窗外的民情与国情都能随时入耳,我的发言就获得许多中外史家的首肯,都说“说得好”。其实,并不是我真的说得好,而是某些人的无行,才把我的发言衬托出来,增添语言的张力。回首辛亥以来的民权历程与学人身影,姑且不说血性如章太炎、刘文典、鲁迅、闻一多将会怎样使官员难堪,即便是温和如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至少也会扬长而去,赶紧回家写文章,追问实质了。
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说,他为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丘吉尔是如此,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刘复基等中国的辛亥革命先驱也未尝不是如此。辛亥百年的纪念已经画上句号。至于来年又将如何,那是用不着操心的。如果就拿此类做派来纪念辛亥110周年、120周年,即使再过一百年、两百年,或者像电视电影中的康熙皇帝唱的那样“再活五百年”,那么,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必做杞人吧?
2011年12月29日草于北京宁馨苑寓所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历史研究所所长。略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