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辛亥百年纪念潮(2)

辛亥革命网 2012-01-04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郭世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时近岁杪,刚刚过去的辛亥百年纪念潮无疑是牵动神州的年度文化之盛事,也是近三十年来逢十必庆的辛亥革命历史纪念与学术研讨之巅峰。余

  国人对辛亥了解多少?

  “辛亥革命”一词怎么翻译?有的考生大概平时已被人教过某些含混过关的技巧,就说“有很多种译法”,回答就到此为止。当我补充提问:“请说说你见过几种方法?请举一例就行。”她才语塞,只好老实承认“不知道”。

  百年一遇的辛亥纪念是如此之热,国人对辛亥革命与其他历史知识的了解却又如何?被迫把历史课程当政治课和副科,只为考试而读书的广大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文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知识储备怎样?他们为辛亥革命热过没有?看过什么书?每当想到这一层,我的心底就像在鼓冷气,无论如何也热不起来。

  2011年4月,我给本校近代史专业的硕士生新生入学复试环节命题,想知道那些考生除了教材,还真读过几本近代史书,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请根据下列字号,标出相关近代人物的姓名——涤生、季高、逸仙、任公、克强、渔父、松坡、展堂、孑民、慰亭、汉卿……

  这些都属于近代史上赫赫有名者的字号,充斥着近代历史资料,我敢向毛主席保证,没有一个是生僻的,不是偏题、怪题,这毕竟还是专业人才的选拔呀。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没有一个考生能够答对一半以上,绝大多数只能答对其中三分之一左右,还不乏乱猜的,我就无法在他们之间拉开距离。这些考生还是经过了初试筛选的考生,绝大部分来自重点院校,他们的初试成绩已远超教育部定的那个分数线。如果来测试那些初试分数线以下的考生,恐怕情况会更糟,说不定更会把阅卷教师当作猜题和颁奖服务一条龙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多撞上一个就算一个。同年5月底,我应邀给南方某名校的研究生做专业性讲座时,提到这个题目,在场听众也是“哇”声一片,还觉得这样的题目很难。

  到了考研的面试环节,面试组有位同事向英语考分不低的考生提问:“辛亥革命”一词怎么翻译?有的考生大概平时已被人教过某些含混过关的技巧,就说“有很多种译法”,回答就到此为止。当我补充提问:“请说说你见过几种方法?请举一例就行。”她才语塞,只好老实承认“不知道”。其实,对于学过《大学英语》课程还过了四级、六级的本科生来说,只要在平时稍微留意中西年代表达的某种特性,懂一点翻译技巧,即使没见过原文,这样的提问也是很容易回答的。

  就在那几天,我参加一个法律史专业导师组的博士生面试,有位考生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我就顺便问一句,“请说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三民’指哪‘三民’?”她说:“应该是‘民治、民有、民享’。”我悄悄地帮她纠正 “三民”的顺序,再把问题细化:“‘民有、民治、民享’出自哪里?它们分别对应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哪‘三民’?”结果还是启发不了,她只好摇头说“不知道”。

  无独有偶,两年前,也是法律史博士生的面试,我请每位考生具体说说《临时约法》中对民权问题有哪些具体规定,居然没有一人能够回答出来,要么说“对不起,我没注意过这个问题”,要么只背一下中学课本写过的东西,然后把话扯开,越说越糟。

  我校的硕、博考生是如此,其他重点院校的考生却也大致如此。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还谈起我和北大一位师友都曾遇到过的情况,在该所今年的博士生招生面试中,师长们出了一个主观性较强的题,请每人谈谈自己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或者历史价值的认识,导师们就想从中拉开距离。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每一个考生不仅都能对答如流,而且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谈,结论完全一致,连句法与词汇、语气都一样,都是中学课本写过他们也背过的那些“定论”,想忘也忘不了。

     根据各校研究生院的指令,导师组一般都无权拒绝招生,不便浪费招生名额,终止招生程序,不能宁缺毋滥,只能多多益善,那就只能在现有考生中录取生徒,走完录取程序,各得其所。为了给他们录取的资格,导师还得不断降低评分标准,给他们高分。至于经过三年的硕士生阶段与三至四年的博士生阶段的补课与研习,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挖空心思地拼凑学位论文,像走钢丝一样,提心吊胆地走完答辩程序,参与“创新大国”的大合唱,那就只有天知道了,真是“一切皆有可能”。且不管看官的想像力能否跟上,我们国家每年制造博士学位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已经完成“赶超英美”的夙愿,就缺放鞭炮庆扩招了。

     我不是有意要抖这些“家丑”,也不是要扫大伙百年辛亥热的兴,尽泼冷水,只想和盘托出我的职业困惑,请教读者:我们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究竟怎么了?是谁把考生们变得这样肤浅,谁来管一管?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竟然还有继续滑坡的余地,它已超出你我的想像力,能不让你敬佩?大学不应该充当中学应试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和疗养院吧?如果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活动不来管一管培养质量,我不知道评估专家们究竟在评什么?怎么还评出那么多“优秀”和“合格”的,这些评估专家们合格吗?如果层层评估丝毫不能制约学生读书和教师教书,评估体系本身就不应该追究和取缔吗?

     相比之下,国外的情况却有些迥异,即便是海外留学生,不少留学者对影响及于世界的辛亥革命就很关注,还看过很多书,问题质量较高。今年10月下旬,我出席哈佛大学的辛亥革命百年论坛,我没想到,一个500人规模的报告厅都坐满了人,其中还有不请自来的政府官员,包括联合国的官员。据我的博士生私下透露,他们是买了每人10美元的门票来的,否则,人就更多。有的留学生还是从西海岸的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赶来。会议期间,我还接受过一位从加拿大赶来的高中生的访谈。

     日本东北地区的9级地震早已牵动全岛乃至全球,该国的很多建设项目与学术交流项目被迫取消,却也没有阻挡日本学界与民众纪念中国辛亥百年与研讨辛亥史事的热忱,日本学界还专门成立由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山田辰雄为委员长、狭间直树与久保田文次、安井三吉为副委员长的日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他们组织国际论坛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恐怕仅次于中国;其学术水准之高,就不亚于中国。

     2011年11月上旬,在当年中国留日学生与同盟会的第二活动中心横滨,神奈川大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几乎动员全校之力,承办纪念辛亥百年的国际盛会。开幕式那天,500人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为数更多的是校外学者与市民。在我与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铃木教授共同主持的第一分场报告会,现场就是一个很大的教室,同样坐满了人,很少有人退场。个中场面,充分体现了日本学界与日本民众对中国辛亥革命的重视,不仅使吾等外国学者有些感动,而且让主办方中岛校长等也感到意外,很有成就感。有的市民几乎每场必到。我认识横滨某小学的一位华裔退休小学教师,在神奈川大学与东京大学的两个国际论坛,她都始终参加,还认真做笔记,会后还与我们商讨有关辛亥志士的活动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