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公家训》——求真、尚善、包容(2)

辛亥革命网 2013-05-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初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逝世前,曾给子孙留下一本《渊公家训》,并将其核心归结为六个字:“求真、尚善、包容”。尽管

  (2)、心善渊:渊,深也。人的内心要象水一样深沉平静。《老子》第15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善于体道的人,其品性与水相似。

  (3)、与善仁。水善利万物而不求回报, 也不去争夺什么, 最具有仁爱精神。

  (4)、言善信。即讲求诚信。《老子》第81章曰:“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往往不动听,漂亮的话往往多虚假,所以要善于鉴别,以诚信为上。

  (5)、正善治。为政要合乎正道,即按道的原则做事。道的原则就是水的原则,也即无为的原则。

  (6)、事善能。做事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韧性,诚如《老子》第78章所言:“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7)、动善时。水能方能圆,总是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对方的状况作出最恰当、最合理的调整,最能发挥所长。

  从以上论述可知,老子所言之善,不仅包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仁爱精神,也包括言必真实、善信不欺的诚信态度,还包括澄静清虚的心境。同时,老子之善并非随意的迁就、忍让与施舍,而是讲究原则与精神,那就是“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之善,与宋襄公式的仁义有很大的差别。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思想中关于善的另一经典表述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一般来说,与善者相处较为容易做到,但要包容不善者,则很难,但老子认为,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此点,确乃显示出道家宽阔的胸怀。南宋吕知常注曰:“夫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世俗之情,自为同异耳。故有好善之心者,圣人不违其性,辅之以上善,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者,亦因以善待之。善不善在彼,而吾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百行无非善,而天下莫不服其化,德之厚矣。”【《道德经讲义》第49章】道家主张善待天下所有人,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迁心为善,从而达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理想状态。“吕注”还强调了一点,只有世俗者才有善与不善之别,至于圣人本身之善是不会变化的,善与不善者均以善待之,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思想还反映出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如北宋王?注云:“善恶生乎妄见,妄见生乎自私。公于大道,则虽目睹善恶,而心无殊想矣。故圣人因世之情,强立毁誉,而心知善恶,本自非相,故不善之善,非怜而恕之,乃不觉有异也。忘善恶之实,真善也。”【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卷八)王?注】借助于佛教的观点来了解老子对待善的超然境界。善与不善都是出于名相的执着,圣人之心能够超越名相与妄见,达到无心之境,从而实现“忘善恶之实”、超越善恶的真善。

  3、以德报怨

  与“不善者吾亦善之”思想密切相关,在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老子主张“以德报怨”(第63章)。《老子》第79章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什么是“和大怨”呢?河上注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这一解释是可取的。而孔子所主张的“以直报怨”,其意正与“和大怨”相近。当然,在老子看来,这种“和报”怨愤的方式,必然损害人情,留下余怨,因而不可为善,所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子认为,对待怨愤的最好办法是以德报怨,这也是老子之善的最高境界了。

  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来说,老子的以德报怨更显示出一种宗教式的情怀。这点恰在以后的道教教义中得以印证,如南朝道士顾欢在诠释《老子》时发挥曰:“自然无情,以与善为常,司契之人,是道之所与也。然则此经所明,是自然之道,可以与善,不可示恶也。问曰:盖闻常善救人,则善恶无弃,天道普慈,无物不育。善者己善,何须此与?恶者宜化,何为不示耶?答曰:道教真实,言无华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而笑之。闻而勤行,以成其德,闻而大笑,只增其罪。故以道与善,成人之美也;不以示恶,不成人之恶也。”【《敦煌本老子道德经顾欢注》,《中华道藏》第10册】天道以与善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老学之要义,也是道教的宗旨。应该看到,老子所倡导的以德报怨思想,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从道的层面来看,以德报怨即是道的体现,乃为大善。其二,从社会个人的角度看,以德报怨思想的重点在于为善去恶,而不是无限度地容忍或者放纵邪恶。

  综上所述,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德报怨三个方面,实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反映了老子之善的主要内涵。老子论善,既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固有的为善、求善精神,同时又保持着道家特有的清醒与智慧。对道家关于善的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将有助于矫正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偏颇之处,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三、包容

  包容,字面解释即宽容、容纳。“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说大自然的包容。可见,对于人而言,包容无处不在,包容必不可少。我想,包容的实质是“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大爱,也是渊公的传家之宝。只是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被金钱冲昏了头脑,因而只想到自己,学会了与人计较,自然也就没有了包容,这是非常可怕的。包容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和谐,就是与万物同生长,这需要更宽广的心胸。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了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