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与王廷钧的恩怨情缘

辛亥革命网 2017-07-11 10:3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作奇 查看:

秋瑾1895年随父移居湘潭,次年5月17日,与王廷钧成婚,秋瑾与王廷钧的结合,既是一场爱情悲喜剧,充满恩怨情缘,也是促使秋瑾走向新生活,激发革命热情的巨大动力。

  秋瑾是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被誉为“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1895年随父移居湘潭,次年5月17日,与王廷钧成婚,生育一儿一女。在此居住8年后,于1903年随夫赴京定居。1907年7月15日,因组织光复军起义事泄而英勇就义。秋瑾与王廷钧的结合,既是一场爱情悲喜剧,充满恩怨情缘,也是促使秋瑾走向新生活,激发革命热情的巨大动力。

  一、初嫁情:千里姻缘一线牵

  浙江绍兴与湖南湘潭虽然相距千里之遥,但在19世纪末期的一根红线,把两地一对新人连在一起,婚姻中的女主角是祖籍浙江绍兴的秋瑾,男主角是湖南湘潭湘乡(今属双峰县)荷叶镇神冲村的王廷钧。秋瑾初嫁了,男女双方,才貌双全。在她的婆家故地,人们至今仍然传颂着秋王的不同寻常的婚姻故事。

  1.情窦初开,甜蜜步入婚姻殿堂。据《秋瑾传》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瑾父秋寿南随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湘候补,秋瑾随父入湘。秋寿南先被签发到常德县厘金局。次年,又由常德调任湘乡、湘潭厘金局总办,秋瑾便与自己的哥嫂妹妹随着父亲、生母、庶母一起来到湘潭。在湘潭,她的生活属于当地的上流,因此她的生活是愉快的。可以证明此点的是她当时的诗作,如在《踏青纪事四章》中写到:

   一

  女邻寄到踏青书,来日晴明定不虚。

  妆物隔宵齐打点,凤头鞋子绣罗襦。

   二

  曲径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

  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

  又如《红莲》: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裁。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栽火,处士豪情欲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在这里,秋瑾遇到了父亲刚交往的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号觙庵,又号伋安,别署中国之旧民。秋瑾从其学习诗词、书法,称其为“伋师”,把他看成父辈,二人多有唱和。秋瑾有《赠曾筱石夫妇并呈觙师》四首,其一曰:

  一代雕虫出谢家,天教宋玉住章华。

  秋风卷尽湖云满,桂籁流馨开细花。

  曾筱石即曾广铨(1871-1940),字靖彝,号敬怡,别署筱石,曾广钧堂弟。曾筱石也喜吟咏,著有《筱吟斋诗集》四卷。曾广钧思想极其开明,性格放荡不羁,一反勤谨守朴祖训,对秋瑾后期诗作一扫早年闺秀印痕,进而奇警雄健的风格形成影响极深。辛亥革命后,曾广钧弃职归田,途经湘潭秋瑾故宅,当即赋诗数首,凭吊女弟子。也正是由于有这层师徒关系,由曾广钧与李润生作媒,秋寿南做主,将秋瑾许婚配给王黻臣的三儿子王廷钧。王黻臣(1853-1908),字虎臣(又字大兴),绰号王二胖子。原籍湘乡(今属双锋县)荷叶塘神冲老铺子人。后经商致富,迁居湘潭。王黻臣有三子:长子子价(1871-1944),字廷钺;次子子麒(1873-1897);三子子芳(1877-1909),字廷钧,当时尚未婚配。据记载:王廷钧“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也”。幼承家训,“读书善悟,书法秀丽”,为求取功名,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并两次参试,但皆落榜。以后便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追求。王廷钧虽然科举失利,但无疑他是读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也称得上是知书达理,腹有诗书之人,绝非蛮横无理,胡作非为的浪荡子弟。加之又是幼子,深受家人长辈的呵护,人也长的秀气,文质彬彬,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秋瑾为官宦千金,端庄秀美,有才女之谓。两人门当户对,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规中矩,符合常伦与社会习俗。1896年5月17日(四月初五),秋瑾与王廷钧在湘潭十八总顺泰栈举行了婚礼。这一年,秋瑾21岁,大新郎两岁。王黻臣给儿媳秋瑾的结婚礼物是湘潭城里的一间当铺,这在当时的湘潭引起轰动。

  2.燕尔新婚,面向亲人吟诵新诗。王家是湘潭著名的富户,拥有良田万亩,并设有四处当铺,有“百万富翁”之称。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在《关于秋瑾与六月霜》中说:“王氏先世以商业起家,富甲一郡。”这是实情。王家住在湘潭十八总,这是一处五开间五进的铺面和住宅,连同厢房,有房百余间,十分宽敞。他们的婚房就在大厅右边的厢房中。婚后,王廷钧一边经营当铺,一边延师课读;秋瑾则琴诗书画、练拳习武,夫妻切磋学艺,琴瑟和谐。王家以迎娶秋瑾为荣,子芳也以妻子能诗文为傲。婚后次年,伴着儿子沅德的诞生,事宗庙继后事的功能得以彰显。王廷钧自知是平庸之辈,但也能从善如流。当他听到别人盛赞秋瑾的诗名,便高兴得满面红光,及时向秋瑾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他深感时代骤变,不甘落伍,也曾学习洋文,但与秋瑾的鲲鹏志向相较,他的努力犹如攀缘的壁虎,总是赶不上她的步履。

  据湘潭诗人田翠竹的研究,秋瑾婚后不但与湘潭城内的知名人士酬唱和题咏,如其诗作《题松鹤图李翰平屏生王父之小影》,还曾主动以诗晋渴当地名流,如其诗《上陈先生梅生索书室联》①等。据徐珂《清稗类钞》云: “(秋瑾)尝以煮硾笺索陈梅生太史书直条,媵以一绝云:‘殷雷久耳右军名,问字无由到讲庭。愿乞一行辉素壁,闺中曾读换鹅经。'”这首诗中,虽然用了“欲乞”这样的字眼,并且把陈梅生比作王右军一样高明的书法大家,但是不仅没有显示出作者有丝毫的自卑之感,反而显示了作者磊落、坦荡、不同于俗的胸襟。那时的秋瑾,一定是带着世家小姐的自信和荣耀,去交往这些居住在湘潭地方上之名流的。在此期间,秋瑾相夫教子、读书娱乐,并留下不少诗篇,如《踏青纪事》《红莲》《白莲》《秋日感别》等。《秋日感别》诗曰: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

  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秋瑾与夫君大多时间住在湘潭,也经常回老家湘乡荷叶神冲。婚后不久,秋瑾与王廷钧各乘双人轿回到老家神冲。听说王家娶了个了不起的媳妇,能诗善文,又会骑马舞剑,十里八村的乡亲赶来观看新娘子风采。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秋谨亦切齿痛恨,她向来道喜的亲友悲愤地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当众朗诵了她对国事民生担忧的诗篇《杞人忧》:

  幽燕烽火几时休,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诗中引用了“漆室”典故。据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年少,国事甚危。有漆室少女深以为忧,因倚柱而悲歌,感动旁人。漆室为春秋时鲁国邑名。此句以漆室女自喻,虽满腹忧国悲愤,却无可奈何。秋瑾忧民忧国之心,受到父老乡亲的称赞。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