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牧与辛亥革命(3)(4)
辛亥革命网 2016-06-01 10:2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师师 查看:
1923年1月26日,苏俄代表越飞到沪,与孙中山发表联合声明,1月27日,越飞离沪乘轮船赴日,与孙特使廖仲恺在日本续谈有关事宜,孙中山决计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孙中山旋于1923年2月21日自沪返抵广州,旋复任大元帅职。随同孙中山回粤者为廖仲恺、杨庶堪、蒋介石、张继、谢良牧、陈树人、陈策、何成濬、路孝忱等。大元帅府乃设在河南的广东士敏土厂。旋分别以廖仲恺任大本营财政部长,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蒋介石为行营参谋长(大本营总参谋长先为张开儒,后为李烈钧),张继、谢良牧为大本营参议,陈树人为省署政务厅长,陈策为海防司令,何成濬为鄂军总司令,路孝忱为陕军司令。孙中山即以海军大元帅名义发布一道命令,统率各军奋力讨陈。为迅速稳定局势,旋又任命徐绍桢为广东省省长。
3月2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组成。3月3日,孙中山任命谢良牧为广东省政务厅厅长,3月12日免去谢良牧广东省政务厅厅长职,任命谢良牧为元帅府大本营内政局局长,3月19日,孙中山委任谢良牧为拱卫军司令,编拱卫军六十营,3月24日任命谢良牧为大本营特派员。10月10日,谢良牧在广州出席孙中山召开的国民党恳亲会,孙中山嘱加设党务讨论会,指派谢良牧、林森、胡汉民、廖仲恺、谢英伯、孙科等11人与广东支部邓泽如等地方代表、海外各埠代表共78人,在恳亲会后举行党务讨论会。10月24日,谢良牧被任命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协助孙中山参与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2月21日晚,谢良牧出席国民党党务讨论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市政务厅召开第19次党务会,各会员列席者有:林森、孙科、谢良牧、吴铁城、刘成禺、谢英伯、谭平山、邓泽如、冯自由等9人。次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谢良牧是孙指派参会的广东代表之一。
11月10日,中山发表“北上宣言”,说明“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仍重申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主张,而力主开国民会议为达到反帝和建设独立、自由、统一的国家的目的。11月19日,在上海住宅招待新闻记者时,更明白指出“中国两个祸根,一个是军阀,一个是帝国主义”,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中国才能统一富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京病逝,谢良牧由松口返汕头住潮汕铁路公司谢公馆,翻出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的合影照片作题记:“此余与中山先生缔交之纪念也,乙已秋中国同盟会并立于东京,众举先生为总理,任余为执行部会计,时余年甫廿二,先生则三十有八,距今盖二十二年矣,山崩梁坏行且二年,忧患余生,合将安仰,盟书赫然,遗嘱俨在,任重道远,惩毙何如,偶检中箱,犹见陈迹谨志数语,永久弗援。”他发出了“千金曾买剑,何日快恩仇?”的感叹,“不信今生憔悴死,夜深含泪看吴钩。”
1931年6月22日上午,谢良牧在广州中大医院病逝,由其弟谢适群主持治丧。2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党员谢良牧,许身党国,志行坚贞,努力革命多年,夙为总理所倚畀,当此中枢重建,巨奸未除,方冀展其才襄兹大计,遽闻溘逝,轸悼良深,应特给治丧费毫洋一千元,着由财政部发给遗属具领,用示政府笃念勋旧之至意。”饶芙裳有《挽谢生良牧》诗曰:“举世非之都不顾,积诚金石亦能开。一军张楚心何壮,三户亡秦志不颓,盖代勋名应汝属,惊心风雨迫人来。事成只让贪天辈,高节当今介子推。”前人挽谢良牧曰:“封胡羯来凋零甚,顾及君厨感会多”。其弟谢适群在广州黄花岗东沙马路茶亭对面,即现在的广州动物公园北门东侧,为谢良牧修建了一座墓,墓碑连基座约合6米多高,上刻“良牧先生之墓”6个大字;碑座正面刻有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撰谢良牧墓铭,盖以彰其遗烈令闻。
文云:
君谢氏,讳良牧,广东梅县松口堡人,少游学日本,愤满清失败,与湖南黄君克强等,联络各省志士,阴图改革,适孙公中山自欧至日,组中国同盟会本部于东京,推孙公为总理,君为会计部长,赴南洋各岛筹设分部,成革命军供给之基础,返国进行革命事,竖义旗于广东饶平之黄冈;庚戌、广州新军之役挫后,江苏赵君伯先走英属庇能,拟趋缅甸入云南,君以地险人疏,且内地事非无可为,力阻其行,筹十万金谋再举,遂有辛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之事;武昌起义,君瞷知水师提督李准有悔过意,辟众意,招致加盟,而广东光复,不血刃焉;民国成立,君被选为参议院议员,时袁氏势盛,君烛其奸,乃弹劾之;民国六年,北平督军团谋乱,君与海军总长程壁光谋护法,率舰奉孙公南下开元帅府于广州,奉孙公命奔走燕赵间,粤军回粤,因无后顾忧;民国十年,国会以非常会议举孙公为大总统,将出兵北伐,而陈炯明叛变,孙公出驻永丰舰,时势危迫,左右有劝其暂避凶锋者,君独持不可,即在舰上就中路讨贼军总司令职,号召讨逆,陈氏去粤,国民党改组,君被任为中央临时执行委员;未几,孙公殁于北平,君亦优游沪粤间,不与闻时事矣。计自同盟会成立以来,凡革命之措施,君皆居中任责,坚苦卓绝,口不言功,身亦不及禄。民国二十年六月,疾卒广州医院,年四十有八,葬黄花冈之原,越数月,君弟适群将茔修治完整,因伐石纪其事。君元配李,生女怀琛,适番禺周氏;继配徐,生子康基。
“志遂矣!心瘁矣!功成不居。
吁嗟兮!今之介之推。”
居氏最后的铭句,真可谓是谢良牧一生的写照。1967年5月31日谢良牧的夫人徐宝华(苏州人)病逝于台北。徐宝华是在1949年随子康基定居台北。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元骥(逸桥),良牧两兄弟生前,深怀远略,有志革命,早与同盟会,危身奔走,不计艰险,输财效命,赴义唯先,推翻满清,复兴中华,有开国元功,为追念勋贤,特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以示政府崇报元勋,表彰忠荩的至意。1937年5月31日,南京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颁令褒扬谢氏昆仲,追念前功:“谢逸桥早年追随总理,效力革命,于发扬主义,纠集同志,以及捐筹款项,密谋大举,颇著勋绩,其弟良牧,奔走党务,同具忠忱,袁氏僭号,力倡护法,厥功甚伟,迺各以伤时致疾,先后逝世,潛德幽光,尚稽彰阐,应予明令褒扬,昭垂久远,用示国家追念旧勋之意。”谢良牧,一个人的命运折射出大时代的政治风云,对孙中山的事业倾尽一生,毁家纾难,栋折榱崩,血性淋漓,踔厉直前,坚守信念,上下求索,矢志不渝,不为所动,不计成败,游走于刀尖的舞者,成就了只属于他的传奇,呈现出一股史诗般的宏大气势,尽管波澜不显,但又时常让人惊心动魄,浩叹不已,回望百年,在历史的云雾深处,我们只能高山仰止,看到的只是一群桀骜不逊辛亥前驱的背影,面貌已经模糊,似乎不着痕迹,却让人分明又感觉到辛亥烈士的呐喊依然在风声中飘荡,灵魂依然在草叶间徘徊,热血依然在雨水中流淌,蘟涵着那些辛亥前驱的激情、理想、奋斗、彷徨和追求,以及对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一种探索,那些布满硝烟的星光点点,始终点缀在历史长河的节点上,艳若血色,灿如桃花,景慕后人。因为当历史的焦距和维度足够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体会出先行者的价值,才能在当年的时代际遇和文化语境中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绝然抉择怀有温情和敬意,值得回味。百年共和,仍在路上,尘封的历史,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