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牧与辛亥革命(2)(3)
辛亥革命网 2016-06-01 10: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师师 查看:
1910年,历史关口的前夜,中国出现大拐点的一年,1908年3月以后,同盟会南洋支部由新加坡移至槟榔屿,颁布了新的章程20条,对南洋支部的组织机构、职权等作了详细规定;按军事组织将槟城所有同盟会会员进行编组,并将全体会员进行重新登记,这些措施加强了同盟会的领导。当此内忧外患交并之时,孙中山看到国内各地反清浪潮此起彼伏,甚为鼓舞,11月,光绪和慈禧相继病亡,清廷阴霾四布,人心向背,岌岌可危之势,形如累卵,风云变幻,民变迭起,外祸日深,东北鼠疫,铁路路权,在民族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中,凸显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清政府败象毕现,气数将尽,民意滔滔,举国汹汹,革命浪潮排山倒海,扑面而来。1908年,谢逸桥在潮汕铁路任职后,由于他的活动情况为伯父谢梦池所闻,深恐发生事端,牵累家庭,其时谢梦池已告老还乡,即遣谢氏昆仲前往槟榔屿主持开展谢家产业,用以羁摩。其时适值钦州、河口起义失败,孙中山来到槟城,“馆于谢氏寓所”,谢良牧与孙中山共商安置因起义流亡海外的同志。在革命高潮到来的前夕,孙中山结束在美国等地的活动回到槟榔屿。1910年7月19日,孙中山偕陈翠芬(四姑,又叫南洋婆)从日本乘德邮轮一同抵槟城,当日,孙母杨太夫人在香港九龙逝世,孙中山闻耗十分悲痛。此前,卢夫人已偕长女孙娫、次女孙婉、侄女孙霞、佣人阿清及孙眉等由九龙赴槟城团聚,槟城谢家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和策源地。
1910年7月,孙中山回到槟城后,即为召开会议而作准备,嘱告各地党人努力为起义募集经费,又函约黄兴、胡汉民、赵声等到南洋来“以商卷土重来之计划”,在槟榔屿谢家花园召开的“庇能会议”(又称槟城会议)决定发动辛亥年三.二九广州之役,此为辛亥武昌起义之先声,对辛亥革命最后的成功影响深远。孙中山决定组织这个革命军统筹部,并且在战略上确定“倾全党之力,去与清廷决一死战”,庚戌年十月十二日(1910年11月13日)的庇能会议是同盟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以往武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革命党人反而产生了埋怨会党的情结,此时,同盟会本部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作战略调整,已将运动会党重心转向策动新军起义。同年谢家曾两次成为筹划起义的秘密场所。
1910年10月12日上午,孙中山在槟城谢氏花园大厅举行召开同盟会高层秘密会议,磋商机宜,主持庇能会议的,是孙中山;出席者:黄兴、胡汉民、赵声、戴季陶、谢逸桥、谢良牧、谢适群、孙眉、何克夫、熊樾山(玉珊)、林世安、邓宏顺、李义侠等,以及南洋各埠同盟会骨干邓泽如(芙蓉)、李孝章(怡保)、吴世荣、黄金庆(庇能)等,会前,黄兴主动致电光复会的李燮和(即李柱中,时在槟城任教)、王文庆、陈方度等人,建议“捐除意见,同任艰巨”,伸出合作之手,放弃门户之见,光复会推举李燮和参加会议,真可谓同盟会各路精英云集槟城,有53人与会。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后,对黄兴、赵声、何克夫等人打击沉重,他们悲愤莫名,万分沮丧,自香港远赴南洋专程拜访谢逸桥、谢良牧,商议是役的善后工作,席间,黄兴提出了“拟假道缅甸入滇”的起义计划,并言这一方案与云南方面吕志伊“已有成约”,谢氏昆仲“力阻其行”,黄兴不以为然,坚践前约。谢氏兄弟“乃走告总理,总理亦以为然”。辛亥广州“三.二九”之役是孙中山领导的最为悲壮的一次武装起义,谢氏兄弟为此役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盟会虽说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但其传统势力和影响力均在南方,当孙中山在会上提出集中同盟会力量在广州绝地反击时,众人“皆有忧色”,有人反对理由有四:(一)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失败,清廷在广州防范措施加强。(二)广州情势复杂,数起皆败。广东革命党人的元气大伤。(三)广州新军处于严密监视,新军当时有械无弹,且清廷将新军主力调离城区,而把广州防务交给比较保守的巡防营负责。亦有主张仍在西南边区发动者,黄兴持此见,和者亦不乏人,(四)华侨见同盟会举事屡败,不满情绪潜滋暗长,华侨解囊者少。但谢逸桥、谢良牧支持中山先生再图广州的态度坚定,谢良牧认为:广州虽是清王朝在两广地区的统治中心,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清军加强城区防务,撤换裁减新军,但革命思想在这里影响甚大,在新军中多数暗入同盟会,时机成熟,自当联同反正,谢良牧、张醁村、姚雨平、张谷山、李次温等人先后到广州,会同朱执信、赵声、陈炯明、高剑父、徐宗汉等革命党人已在广州城内设地下机关数十处(一说38处)。联络各方,争取外援,促使革命向纵深发展。彼此争论颇剧。中山先生反复晓喻,举兵广州正当其时,谓英国长期国会、法国大革命、美国十三州独立,皆不避大城市。广州接近港澳、交通便利、于购买军火、补给枪弹、输送资财,朝夕可至,利于进退,论地点尤以广州为善。至此,与会者多数赞同孙中山“尽倾吾党人才、物力以赴之,破釜沉舟,毕其功于一役”。会议决定在广州再行大举,提出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各省联络,策动起义的要求,黄、赵勉力赞同再图广州,会后即派人到上海、安徽、湖北、浙江一带活动(史书无记载)。计划广州得手后,由黄兴出湖南,赵声出江西,移师北指,直捣幽燕。孙中山非常重视经费在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以往起义屡战屡败,皆因经费不济所致也。赵声提出:“欲再举,非有款十万不能为功。”到会同志闻之,沉寂良久,莫不瞠目结舌,无言以对。黄兴表示,广州机关虽未破坏,而筹款则是一大难事,认为再举不易。南洋华侨中最支持革命的是其中下层阶级,但他们虽然热情,却财力有限,而富商对革命多持冷漠态度,加之光复会陶成章亦在南洋各埠募集军饷,以济长江流域举义之用。
针对这种畏难情绪,孙中山在会上鼓舞大家“一败何足惧,今日之困难,比之以往的困难算得什么,往日之困难比之今日之困难不知大多少倍,大家尚且信心百倍,而今日之困难不能阻挡我们前进,华侨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则大事可成,革命党人要有信心和决心,中国兴亡,在此一举。现在,海外华侨最担心者,就是怕我们没有决心,如果众志不衰,则财用一层,予当力任设法”。他分析了因新军起义失败,清吏防御必疏的形势后,胸有成竹的说:“告吾党同志,果能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则克复广州易于反掌,且此次再举,远非前历次失败可比,每于仓促起事而致,今既有先事之计划,当然较有把握,可操胜算。”“款项多一分,则筹备足一分。”孙声泪俱下,当场筹得8000元。
会议决定英属新加坡筹饷部由邓泽如负总责,负责人有:李孝章、李梦兰、李源水、郑螺生、黄怡益、黄心持等,荷属印尼筹饷部由谢逸桥、谢良牧负总责,分任筹款的有:刘芷芬、李天麟、萧竹漪、刘亚泗、温庆武、黄庆元、伍连忠等,加拿大洪门筹饷局由冯自由、马延远负责,美洲筹饷局由李是男(李公侠)、黄芸苏、黄伯耀负责,孙中山谓以“教育捐”名义筹款。因有人告密,槟城英殖民当局以孙中山进行的革命活动妨碍“地方治安”为名勒令离境,临走前,孙中山指派南洋方面事务由胡汉民负总责,邓泽如、谢逸桥等协助交付一切事宜,同年12月6日,孙中山遂离槟转赴欧美筹募起义经费。孙家的(卢夫人、陈翠芬偕两女儿等人)日常生活开支,皆由槟城阅报社吴世荣、黄金庆、熊玉珊、丘明旭,陈新政,陈述斋、谢逸桥、陆文辉、何清倬、丘开端,潘弈源分任负担(至1912年2月29日由邓泽如护送孙家离槟返南京止)。
胡汉民在新加坡筹款受挫,一筹莫展,后转赴越南、暹罗(泰国)筹款,同盟会员曾锡周、马培生、李卓峰,泰国萧佛成等积极配合。会后谢氏昆仲、李柱中(燮和)、李天麟、陈方度、曾连庆、梁密庵、陈文锡等驰赴南洋荷属各埠募集起义经费。谢氏昆仲在南洋独任募集起义启动经费10万元之责。南洋侨众,其对象如巴城(即雅加达)梁映堂、梁密庵,新加坡许雪秋,苏门答腊张耀轩、张步青,庇能(槟城)谢梦池、吴世荣。黄兴、赵声虽在香港,但三次致书谢良牧催款归港协助策划起义。辛亥元旦一过,赵声其一函曰:“良牧哥鉴:在槟临行时,得阅兄电,欣慰无量,因船票已买,不能再得一唔,惟与十万之款所差甚远,而前途待办之事,有如星火,不可迟以分秒,望兄前许之件,怅甚。约认之件,务请从速趸携至香港,则即时便可筹措一切,港来函云机会进步,甘霖一派源泉,斯滴不胜仰之至。又汉民来星,可与面商一切,匆匆留字,即颂侠安,弟声顿初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