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牧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6-06-01 10:0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师师 查看:

谢良牧是岭东地区辛亥革命运动旗帜式人物,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潮州之役这是谢良牧受命回岭东地区策划起义以来,组织同盟会员配合会党举行的第一次行动,潮州起义的流产并没有使谢良牧退缩, 反而激发他的革命热忱。1906年12月,由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魏宗铨领导的湖南的萍浏醴起义,事前在东京本部一无所知,起义失败后,同盟会战略重心南移,“知会长江各省,一时不足有为,注重两广首义,愈益坚定”,“义愤的火焰有烧尽爱新觉罗残骸之势,如不乘此时机气势,我党又何能以陈、吴之救国。”孙中山发出“即将传檄十八省会党,联络声气。立即举事”。谢良牧认为凭借萍浏醴起义的声势和影响,在岭东有所作为,便与许雪秋商议行动计划,孙中山对岭东革命运动深切关注,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推动,除增派林国英、熊樾山回潮协助,还任命日人萱野长知为东军事顾问,派萱野长知境外运械至黄冈附近的汫洲港,乔义生闻讯即由香港乘船返汕,易名高桥德太郎,与日人萱野长知住在日人所开的幸阪旅馆,谢逸桥旋即集结丘哲、温翀远、廖介和、陈萧桥(季搏)、方次石、郭守毅、李思塘、张谷山、方汉成、方瑞蹸、李次温(因潮州起义流产后人员分散各地学校以教书职业隐蔽)等待命,在香港就近策划进行者有冯自由、胡汉民,在新加坡担任接济购械者有陈楚楠、张永福、林受之、林义顺等,余丑、余通、陈涌波、蔡德、吴焕章偕方汉成赴黄冈,罗飞雁赴揭阳,黄得胜赴惠来,其中乔义生、池亨吉、熊樾山、温翀远、郭守毅等是在汕头幸阪旅馆待命,担任接洽同志传达消息事。胡汉民、汪精卫亦坐镇香港。孙中山已密函指示方略,惠州、钦廉东西两翼,同时并举,以事牵制,以联成一气,则等待机局大有所为,并电示“谓起事时期,须与惠州,钦廉约同.以便牵制清军,万勿孟浪从事.致伤元气。”许雪秋又招谢良牧等在港兰桂坊,则继续为起义筹划饷械留港待命,并指派陈涌波、余既成等潜回潮汕,设枢部在黄冈桃水巷泰兴号客栈。他们还联络海阳(即潮安)、饶平、澄海等会党购置火药和一批枪械,并制成青天白日起义旗帜,分途进行,方次石因制造炸弹受伤,未能与战。此时潮州镇总兵黄金福和黄冈都司隆熙(启)侦知黄冈党人多次聚会,且党人克期起事的风声已池,黄金福立派蔡河宗带兵20人进驻黄冈,棋布城厢,昼夜巡缉,适值当晚北门顶横街商民演戏,进驻黄冈防兵于台前调戏妇女,有党人出面干涉,结果党人张善、丘保二人被拘,还声言要搜查余通开设的泰兴号客栈,情势危殆,在潮州的谢逸桥马上纠集林国英、陈宏生、余丑等党人商讨对策。刚从港返的陈涌波、余既成告胡汉民、汪精卫等在港嘱其静候总理命令,务与惠州、钦镰方面一同动作,谓当相机行事,不可造次,致使行动未决。清兵搜查益急,陡然生变,党人闻之,再次合议,会上,各同志愤甚,谢逸桥断然棋行险招,力定5月22日行动,由谢逸桥利用在潮汕铁路任职之便,负责输运枪械传递信件和联络事务(包括将藏在家乡松口庙宇的枪械运至),胡汉民、许雪秋在香港接报,十分焦急,认为此举非常草率,急令他们取消起义,以免颠覆大局。是晚九时,起义军700多人在黄冈北面3里外连厝处誓师举义,宣布有扰民斩者等军法10条,起义之初,势破如竹,经一夜血战,弹雨纵横,率众巷战,清军多次反扑,攻克黄冈,起义军在黄冈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由于起义主持人许雪秋、谢良牧等时仍在香港,众人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民军大都督孙”或“中华国民大都督孙”名义布告安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民众欢迎,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直取潮州、汕头,目标是乘黄金福带兵外出时,攻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领直奔汫州,迎战清军黄金福部,在双方激战呈胶着之际,清水师提督李准奉两广总督周馥令援兵分水陆两路夹攻剿杀,无奈义军退回黄冈,力渐不支,危在旦夕。

  起义爆发时,许雪秋、谢良牧、方瑞麟和李思唐等仍在香港兰桂坊候命。温翀远后来回忆:“起义军在武器弹药极端缺乏,处境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步步进军,与强大的清军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起义军很快转为劣势,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在弹尽援绝的恶劣情况下,被迫宣布解散。”起义以失败告终,余既成、陈宏生、方汉成先前率百人分路由海路潜逃香港,党人名单被官府查获,清兵按名索捕革命党人二百余(一说三百人)。谢良牧的党人身份尚未暴露,身涉险境,急于星火,乃籍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声望和人脉,通知同志远避,或挺身而出保释,幸免的人,纷纷亡命海外。后两广总督周馥侦悉三合会首领余既成等人滞留香港,电照港英当局将其诬告入狱,引渡返国,企图加以杀害,孙中山电示新加坡革命党人设法全力营救,聘请律师,陈楚楠筹集诉讼费2000元,香港党人李纪堂延聘当地大律师,上诉抗辩。丘逢甲虽不是同盟会员,但始终同革命党人站在一起,他闻知此事,致电港英当局请援引保护国事犯条例,以防株连,避免事态发展为由,极力劝阻港英当局遣返,经多方斡旋,使关押了八个月的余既成等人胜诉出狱,港英当局遂将余既成、陈涌波、陈宏生、余丑等几十人辗转南洋,终使一批革命党人得以脱逃,谢逸桥、谢良牧远赴南洋安置部分起义流亡人员。是役中显示他们为出色的幕后推手,锋芒内敛,泰然处之,临危不惧,声望大振,也给谢氏兄弟平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凡革命的同志都尊称逸桥为大哥,其弟良牧为三哥。“每逢聚会,请他们从首位。”是役,无论从人数、时间上还是规模上大大超过了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武装暴动,当时潮梅地区响应者高达5000余众,建立政权七天。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说:“此次死难的同志都属同盟会干部,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黄冈起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同盟会成立后,由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发端于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在同盟会组织中起先导作用,虽然失败,但给同盟会同仁以极大的鼓舞,风声所播,震动朝廷。二是中国同盟会首次成立军政府,以“中华国民大都督孙”名义颁布《军政府宣言》,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盟会的纲领(《革命方略》1906年由东京本部制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共和”的口号,首次启用青天白日旗,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三是同盟会派留日学生为主导的骨干力量与会党联手发动起义,遂如两电相激,一发而不可收拾,虽其直捣黄龙之志未酬,但振臂一呼,随之各地武装起义高潮迭起,渐呈蝴蝶效应。四是确是岭东同盟会实施孙中山“广东首义计划”的一面旗帜,于时局的关口上奋然而起。五是岭东同盟会为起义在集结人员,起义持续时间最长(七天七夜)。在起义失败后为辛亥革命成功地保存了骨干力量,以后这批人在云南河口,广州新军、广州三.二九、武昌举义以及后来光复潮汕、梅县和北伐等铁血交锋中,均有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他们带着飞蛾扑火的气势,以舍我其谁英雄史诗般的壮举载入史册。黄冈起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重大,但显然也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了,隐没在历史的云湮之后。

  1907年以后,孙中山将革命活动移回国内,同盟会会务日渐繁忙,主要在南方不断组织反清武装起义,给谢良牧以极大的鼓舞和启迪,黄冈起义的失败,其反清之志更为明显,正在俟机而动。黄冈起义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使谢良牧清楚看到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人才,是导致起义失败的主因,加深了谢良牧对军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他痛定思痛,改变斗争策略,重新评估会党、绿林的作用,他们虽然反叛勇猛但不能成大事,同时谢良牧亦逐决心与谢逸桥、温靖侯会商,以张步青(字公善)、温靖侯的名义向当局申请开办体育专修传习所,实际上召集闽、粤、赣各地同盟会骨干和革命积极分子,进行军事训练,谢逸桥负责学校的筹办经费,该校址由温靖候捐献自家的书斋“温氏精庐”使用,购买学校设备由张榕轩(潮汕铁路的大股东)的儿子张步青捐款2000光洋筹得,其他办学经费由谢梦池资助,1907年6月中旬开学的松口体育传习所是继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创立的大通体育传习所之后,亦是同盟会第一间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那时谢良牧离校,一切校务由温靖侯总负责,聘请姚雨平、张醁村(两人因参加反清革命活动,适时被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开除”的学生)、林修明、温奋立、张则通、张辛田、廖介和、廖益通、陈次牧、林菊秋等十人为军事教员,留日体育专业(日本长春学校)毕业的同盟会员林修明、温奋立为器械体操教员,当地武林高手谢颂(仲)文和张玉堂为武术教员,廖介和、周增、温翀远、丘哲、梁爱谦、张作新等6人以学生身份兼顾传习所部分管理工作,要求全校师生加入同盟会,并剪辫,以示与清廷决裂,使松口体育传习所成为宣传、组织和培养民主革命新式军人的基地,松口体育传习所只办了一期(六个月),分三个班,学员共计120人。但在岭东地区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自然也引起了当局的警惕,因有浙江徐锡麟和复兴会办的大通体育学堂的前车之鉴,当局既怕革命火种蔓延开来,又担心朝廷追究此事,因时局变化,第一期结业后,1908年3月被当局勒令停办。为进一步扩展革命势力,谢逸桥、谢良牧、姚雨平、丘哲以松口体育传习所的学员为骨干,在松口圩镇上大街的“公裕源米店”设立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松口体育会作据点,会员遍布潮、梅、漳各地,她们以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启迪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这些人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起了骨干作用,松口体育传习所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谢良牧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影响深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彪炳史册,松口亦被誉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可见,岭东革命运动实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